國家毫微米實驗室26日發表新製程技術─面板系統技術(system-on-panel),可將驅動IC、記憶體等電路直接製作在顯示器面板上,可望降低成本至少五成以上,預計六年至10年後量產,台灣是第一個成功完成這項新製程實驗室研究的國家。
國家毫微米實驗室副主任黃調元表示,面板系統技術雖然在30年前即已提出,但是由於高漏電流的缺點,致無法商品化量產,如今加入副閘極的設計後,可以有效降低元件的漏電流,其電流的開關比可望達到100萬倍以上,目前已積極申請專利中。
黃調元指出,未來液晶顯示器製程朝向面板系統技術發展是可以確定的,可將驅動IC、記憶體等電路直接製作在顯示器的面板上,可節省購買IC的成本及封裝的成本,並讓系統電路設計更簡易、減少系耗電量及體積小、重量輕等優點,可望降低生產成本至少50%以上。
黃調元表示,傳統TFT-LCD面板材質大多採用非晶矽組成,製作過程較繁雜,且需要較高的製程溫度,由於驅動能力較差,因此必須外接驅動IC,不僅生產成本較高,並增加運作時系統的耗電量。
面板系統技術可望取代傳統摻雜 (doping)的方式,使用同一金屬材料作為電晶體的源(Source)/汲(Drain)極,如此可簡化製程步驟,有助於降低成本及製程低溫化的發展,玻璃材質不必因為高溫製程而必須採用高成本的耐高溫玻璃,有效降低材料成本。黃調元指出,目前面板系統技術雖已開發成功,但仍僅止於實驗室階段,尚需相關的周邊元件配合,預計未來六至10年後才可望進入量產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