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Google地球「This is Home」全新推出22個新「家」街景
 

【CTIMES/SmartAuto 邱倢芯 報導】   2017年08月17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5007】

台灣兩個原住民傳統家屋登上Google地球!Google 17日宣布於Google地球「This is Home」服務中推出22個新「家」街景,其中包括排灣族石板屋(室外/室內)與蘭嶼達悟族地下屋(室外/室內),讓台灣原住民文化被世界看見。在Google街景團隊與合作機構的努力下,本次新增的新「家」街景橫跨六大洲,不僅讓全球使用者有機會360度探索世界各地具有文化與自然特色的家屋,更讓這些特殊建築能透過數位科技永久保存。

Google地球「This is Home」服務中推出22個新「家」街景,其中包括排灣族石板屋與蘭嶼達悟族地下屋,讓台灣原住民文化被世界看見。
Google地球「This is Home」服務中推出22個新「家」街景,其中包括排灣族石板屋與蘭嶼達悟族地下屋,讓台灣原住民文化被世界看見。

Google亞太區街景計畫負責人魏薌君表示,許多人打開Google地球的第一步就是尋找自己的家,想從空中俯看家的樣貌,或自己居住的城市與國家。而在不同的國家、文化、氣候與地理條件下,每個『家』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樣貌;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充滿特色的房屋,並進一步瞭解當地人如何因應不同的環境,打造屬於自己獨特的『家』,該公司於今年四月推出『This is Home』服務,捕捉世界各地的家屋街景。

這次推出的新「家」街景不僅拍攝了「家」的鳥瞰環景、室內與室外街景,更透過與當地居民或屋主的深度訪談,紀錄每個「家」不同的建築特色與在地文化,讓使用者除從上空觀看四周環境,也能走進「家」中,近距離了解居民的生活方式。這些內容都已收錄進Google地球中,讓使用者在觀看「家」的影像時,也能了解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排灣族石板屋建築結合祖靈信仰,特殊屋頂設計適應多雨天氣位於屏東老七佳部落的排灣族石板屋,主要以石板與木頭建造而成。房屋最大的特色就是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善用各種石材。其中用Oqalai(硬岩)製作的祖靈柱,是早期排灣族頭目家屋中,最重要的建築結構與權勢地位的象徵,充分展現建築與祖靈文化的結合。此外,石板屋的屋頂設計也相當講究。為了適應夏季豐沛的雨量,與颱風侵襲時的連日大雨,他們在屋頂處仿蛇鱗紋理重疊擺放石板,並準確拿捏屋頂的傾斜角度,讓雨水能流暢地導到地面,防止雨水從屋頂傾洩。

蘭嶼達悟族地下屋設計免受颱風、熱浪災害,鵝卵石牆幫助有效排水 蘭嶼達悟族的地下屋是用鄰近地區取得的木材、稻草與鵝卵石打造,其中最特別的是主屋部分是一塊向地下挖出的坑,所以屋頂幾乎跟周圍地面齊高,可以保護居民免受 自然災害侵擾,尤其是夏天的颱風和炎熱的熱浪。以鵝卵石建造的牆壁可以幫助排水,因此即使房屋主體位於地下也不用擔心淹水問題。此外,另一項特色則是其塑料材質的屋頂,原先是以稻草舖蓋而成,但在1960年代引進黃牛後,為避免屋頂的稻草被牛吃掉,只好使用防水塑料板覆蓋住屋頂。而除了具有神聖意義的飛魚乾,達悟 族幾乎不儲存食物,每日的食物來自耕種或打獵,而每年也僅有在二月召喚飛魚的「招魚祭」到中秋節這期間,達悟族才能捕捉和食用飛魚。

除了台灣原住民家屋外,使用者也可以在Google地球上一覽許多世界各地的特色建築。例如,馬達加斯加位於世界第三大珊瑚礁系統的斐所人家屋、印尼為適應高溫潮濕氣候而建造的Tongkonan高腳屋、中國福建為防禦而打造的土樓、蒙古可以隨著牧群移動搭拆的蒙古包、由當地特殊紅色土磚建成,可抵禦極端溫度變化的秘魯家屋、翻新舊麵包坊的希臘家屋、紐西蘭的毛利人聚會會所、村落中都是女性與孩童的肯亞馬賽傳統家屋以及房屋跟房屋中間有路橋,鄰里生活緊密連結的印度特色房屋等。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89.170.227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