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創業?不明就裡的人可能會問,那做榔頭鐵鎚的人,也算是靠硬體創業嗎?很難確定這究竟能不能稱得上是一個問題,因為我們所討論到的硬體或軟體,都是在互聯網的框架之中。本篇文章中所提到的硬體創業,精確一點來說,應該是指軟硬體的整合。
|
/news/2013/06/26/1840529450.jpg |
就拿身邊常見的,例如可穿戴式設備、開放硬體、手機配件、APP周邊配件、藍牙產品等為例,這些嚴格說起來都不是單純的『硬體』,而是硬體與軟體整合過後的產品,也就是硬中還有軟。
若以這樣的標準來看,我們就很想問,究竟一個完整的硬體創業團隊,還需要什麼條件和資源?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問,他們還缺少什麼?
其實,既然要與互聯網有關聯,硬體創業的團隊,就必須同時具備產品體驗和使用者互動的思維,且必須對傳統的硬體生產、加工與供應鏈管理,有足夠的了解。
這看似天馬行空,但卻缺一不可。下面兩個案例可以幫認識得更清楚。
許多互聯網的工作者就認為,為手機批量預裝軟體的刷機硬體並不是必要的,他們認為不管是手機或平板,在產品出貨倉的時候,透過PC或WiFi來批量裝機,即可滿足需求。然而他們卻不了解倉庫環境的真實狀況:一個三防標準苛刻的倉庫,是不可能有WiFi的,且庫房工作人員通常頂多是初中學歷,要他們操作電腦並不容易,還得另外培訓。也正因為現實狀況如此,使得刷機設備『閃刷機器人』逐漸風行,就是這種狀況的寫造。
另一個例子是Kickstater上常見的爛尾工程,通常都是由一個優秀的團隊開始,靠著創意吸引大筆資金,並開始投產。然而對生產環節的陌生、週期掌控不了、零件供應跟不上腳步,時間過去了,錢也花光了,留下憤怒的投資者與法律問題。
由此可知,缺乏互聯網思維是很可怕的。目前常見許多智慧終端機設備,把硬體做到無可挑剔的地步了,消費者卻依然不買單,因為他們抓不到消費者的心,無法提供更好的產品使用體驗。
觀察後發現,許多現有的創業團隊,經常都走偏了路,抓不到正確方向。一個硬體創業者介紹他們的團隊,包括了介面設計師、視覺設計師、軟體架構師、iOS開發人員、嵌入式硬體工程師。看似完整的團隊組成,實際上他卻認為這樣的團隊並不完整。由於生產過程的資源缺乏,因此工業設計和生產都外包給協力廠商了。
對這個硬體創業團隊來說,他們算幸運的了,因為目前的創業外包市場還算成熟。但更多的硬體創業者,則是面臨資金短缺問題。畢竟比起開發APP,硬體創業門檻要和資金需求都更高,要先投入白花花的鈔票,才會有產品回來。這可能是目前多數投資者對於硬體創業還保持觀望的原因。投資者都看好,但卻沒人願意掏出錢來,就是目前的現況。或許這些投資者等待的,是市場上能出現幾個有20倍增值的投資案例出現,才能改變他們的看法。然而在硬體領域,這是不太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