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伺服器乃至於資料中心的認識有限的話,那麼在儲存系統方面的發展,大多應該是停留在傳統硬碟(HDD)與固態硬態(SSD)的混搭的印象為主,前者專職冷資料的儲存,後者則負責較常使用的熱資料的分析與處理,所以在分工上可以較有效率。
|
IBM 全球快閃記憶體策略及業務開發部門經理Erik Eyberg(攝影:姚嘉洋) |
但長久以來一直耕耘伺服器領域的IBM卻也在近期提出新的架構,希望能為既有的儲存技術架構帶來另一種面向的思考。IBM的作法是跳脫出傳統硬碟與固態硬碟的設計,直接改採全快閃記憶體陣列的方式設計提供給市場。
IBM 全球快閃記憶體策略及業務開發部門經理Erik Eyberg指出,就企業投入的成本計算方式,是資本支出加上營運支出扣掉機會成本,就資本支出來說,它包含了每儲存單位的價格、每IPOS(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d)的價格與人力訓練的費用等,營運支出則是側重在電力消耗、冷卻與佔地面積等,至於機會成本所探討的,是可以產生多少的競爭力、使用者的生產力、軟硬體的支援能力是否可以超過你的需求等,從這幾個面向來作全方位的思考,採用快閃記憶體陣列可以一口氣降低企業的總體支出。據IBM內部統計,採用快閃記憶體陣列後,光是在營運成本所需要的佔地面積就可以省去97%左右,電力消耗也能大幅降低95%左右。
不過,由於固態硬體的組成也是以快閃記憶體為主,固態硬碟與快閃記憶體陣列之間有何差異?Erik Eyberg對此作了解釋,這兩者之間的最大差異在於延遲速度上,理由在於SSD本身還是必須透過負責SSD堆疊的控制晶片與處理器來進行控制,反觀快閃記憶體陣列並不用透過這種方式,IBM則是利用軟體控制的作法,對所有的快閃記憶體進行監控。
Erik Eyberg直言,快閃記憶體的確會有壽命上的問題需要克服,再加上系統運作的當下,陣列中的記憶體並非都是同時進行讀寫,所以長久下來每顆記憶體晶片的壽命都會不同,所以IBM才透過軟體監控的方式來了解,如此一來便能提前作出預防,另一方面,在記憶體的容量上,IBM會多給一些預備容量,以備不時之需,當有記憶體已經快無法運作時,多餘的部份便能自動補上,以維持系統整體運作,同時,IBM可以再協助更換壽命幾近耗盡的記憶體即可。
不過,Erik Eyberg也不諱言,單就考量到成本因素,SSD在小容量市場的確較具優勢,但同樣的,也必須考量到延遲時間與IOPS等因素,才會較為完整。目前IBM在財務金融領域的客戶群,已有兩至三家開始導入快閃記憶體陣列的解決方案。長期來看,儲存系統架構要改成全快閃記憶體的架構,只是時間上的問題,目前正處於一個過渡期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