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業界盛傳,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與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TSMC)有可能籌組合資公司,消息一出即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儘管雙方尚未正式證實,但若此傳聞成真,將不僅牽動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整,更可能改寫先進製程合作模式,對雙方帶來深遠影響。
近年來,英特爾積極推動IDM 2.0策略,轉型為結合設計與代工服務的晶片公司,並擴展Intel Foundry Services(IFS)以搶占先進封裝與製造市場。與台積電合資,若以建廠或特定製程研發為核心,將有助英特爾強化代工實力、提升先進製程良率與時程掌控,縮短與台積電、三星之間的技術差距。
此外,透過與台積電更深層次的合作,英特爾可更靈活取得先進製程產能,以支援自家處理器或AI加速器產品需求,尤其在5A(AI、Automotive、Analytics、Accelerator、Application-specific)應用快速成長的背景下,能進一步強化其產品競爭力。
對台積電而言,與英特爾合作有助深化其在美國的戰略布局。目前台積電已在亞利桑那州積極建廠,若合資公司聚焦於美國本地的先進製程或封裝廠房,可望獲得美國政府更多政策與補貼支持,進一步拓展其海外營運規模,降低單一區域風險。
同時,藉由與英特爾這類IC設計與製造兼備的企業深入合作,台積電可進一步拓展IFS等客戶來源,強化其在全球高效能運算(HPC)、AI與先進封裝領域的服務能力與市場地位。
然而,兩大科技巨擘攜手並非毫無風險。英特爾與台積電雖在技術層面具互補性,但彼此長期也存在潛在競合關係。英特爾既是台積電的重要客戶(如Core Ultra採用台積電製程),同時亦是潛在的競爭者,推動IFS發展目標直指台積電主導的先進代工市場。
若成立合資公司,雙方須釐清技術共享、知識產權歸屬、產能分配等敏感議題,否則恐將衍生信任與利益分配問題。此外,如何取得美中之間政治張力下的監管核准,亦是成案與否的關鍵因素。
若此合資案落實,無疑將成為半導體業界指標性合作範例。它可能開啟IC設計與晶圓代工更深層次的垂直整合合作模式,特別是在AI、大型語言模型、高速運算等對先進製程與封裝要求日益提升的時代,傳統客戶—代工的界線將逐漸模糊。
同時,其他晶片大廠如輝達(NVIDIA)、高通(Qualcomm)或超微(AMD),可能也會重新思考與台積電、三星等代工廠的合作關係,以確保長期製程與產能的穩定性。
英特爾與台積電若真攜手成立合資公司,象徵著半導體產業邁入更高階的戰略合作階段。這不僅是技術與資源的整合,更可能成為全球供應鏈重塑的重要轉捩點。未來能否實現雙贏,關鍵在於雙方如何妥善管理合作邊界與長期利益,並共同因應全球地緣政治與產業競爭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