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科技越來越瞬息萬變,在各家大廠不斷推出新產品、各家企業不斷研發新科技之時,想要在眾多競爭者當中脫穎而出,唯有不斷的創新。而台灣在這一波詭譎變化中如何掌握創新原則?
|
史丹佛研究院副總裁Stephen J. Ciesinski |
日前,網路流傳一段影片,當中阿里巴巴CEO馬雲直言道:「「我說台灣沒希望了,假如7、80歲的人還在創新。」台灣是否真如馬雲所說沒有希望了?為此國研院舉辦了「國研院創新週」(NARLabs Innovation Week)系列活動,並邀請史丹佛研究院(SRI International)副總裁Stephen J. Ciesinski傳授創新法則。
SRI International是現今資訊產業中重要的創新推手,包括我們每天使用的滑鼠、網際網路、GPS等,SRI在研發過程中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Stephen指出,創新其實不難,但也不完全取決於金錢投入的多寡。儘管台灣在研發資金的投入上不比美國、中國等,但Stephen舉例,蘋果、GE、P&G等大廠在投入在研發上的費用其實並不比Google、微軟、IBM多,由此可知研發經費並不等同於創新。
在研發經費不是問題的情況下,就台灣而言,台灣優勢在於有製造能力,且教育素質也高。然而,Stephen認為,RD人才外流嚴重,且現有的研發人口結構也不夠多元化,缺少來自於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甚至不同思考邏輯的激盪,是台灣目前面臨的兩大挑戰,也使得台灣在創新研發上落後於人。
此外,雖各家企業不斷喊著創新、不做me too的口號,但事實上,台灣研發大學在全球的排名卻不斷退後,Stephen指出,原因在於和產業連結不夠,雖學術研究達到創新目的,但缺少與產業的連結和溝通,研究沒辦法符合產業需求,研發出來的產品也難以商品化,這也是台灣學術界必須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