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兩岸經濟協議)商談持續進行式,3月份的重點即為針對兩岸投保協議、爭端解決機制而來。經濟部表示,本次商談將以面板、汽車整車、五大泛用塑膠與工具機類別中的加工中心等產品,作為台灣在ECFA後續貨品貿易談判中優先爭取降稅項目。不過,談到汽車產業,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市場規模不同,台灣新車市場一年出貨30萬台,中國則有1360萬台,差距相當大。但是,如果把焦點集中在汽車電子,挾成熟的ICT產業利基,台灣仍有以小搏大的可能。
中國雖然已是全球重要的半導體生產基地,需求也相當龐大,但是中國本地的需求目前仍以量為主,在中國政府積極推動汽車下鄉政策下,銷量最好的仍是貨運需求的麵包車,在汽車產品中屬於中低階產品,中國汽車品牌對於汽車電子的需求還未大量攀升。至於國際車廠對於零組件安全性的嚴苛要求,也讓晶片業者遲遲無法打開銷量,根據資策會MIC統計,2009年中國晶片市場應用組合中,汽車電子IC其實才佔總額的2.1%,在中國,這個被稱為第4C的「Car」,應用組合不但遠低於其他三個C,也遜於工業控制用的6.8%市佔率。
在ECFA簽訂之前,台灣與中國間的產業互動以中小企業多以主角。中國提出優惠條件以及低價且充沛的勞動力,吸引台灣前往設廠。大企業即使前往設廠,多仍把研發核心留在台灣。但在ECFA簽定後,狀況可能改變。未來,雙方的合作不僅將更加緊密,合作的深度也會再向下鑽挖,帶出更多技術,而且也將吸引更多大企業赴中投資。對於中國汽車產業來說這是不會變的方針,因為台灣在這方面累積的實力正是對岸所欠缺的。如果中國汽車品牌能夠成功整合台灣汽車電子的力量,中國將能夠大幅提升其汽車產品的品質,一面由國內豐沛的中低階需求來壯大勢力,一方面也能逐漸推出中高階車款,把「Made in Cina」的汽車銷往全世界。
也因此,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表示,由於台灣整車自製率並未超過50%,在ECFA二次協商之際,對於將汽車零組件列入早收清單的堅持將重於整車。車用電子涵括範圍非常廣泛,大致上可分作六大領域。分別是底盤/懸吊系統、車身系統、引擎/動力系統、電力電子系統、保全、安全、以及駕駛資訊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