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10)已邁入第30個年頭,台灣電子產業也已歷經辛苦耕耘超過了30年,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台灣電子產業如何邁向下一波10年,此時正值關鍵時刻。
30多年以來,台灣電子產業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四大階段。1976年之前,在加工出口政策激勵和農村勞力的整編投入之下,台灣電子產業經由代工大型電子計算機、中小型家電和小型玩具等電子零組件開始站穩腳跟。在1976年到1992年的第二階段,對於台灣電子產業而言則是脫胎換骨的重要過程,由於掌握了全球個人電腦市場崛起的發展契機,順勢切入個人電腦產業鏈組裝代工的關鍵位置,台灣電子產業藉逐步建立起在供應個人電腦系統產品、周邊設備和中游零組件的垂直分工產業結構和供應實力。在這裡,台灣電子產業鍛鍊出成熟的OEM製造代工能力,在IBM相容PC、主機板/附加卡、Case/SPS、監視器和掃描器等佔有一席之地。
時序進入1992年到2008年的第三階段,台灣電子產業則因網際網路、連網裝置以及企業級應用不斷地推波助瀾,在全球電子產業鏈的位置更上一層樓,從OEM製造代工逐漸朝向ODM代工整合區域性以及全球性專業通路的關鍵樞紐發展。台灣電子產業的製造代工能力,也因為國際PC/NB系統品牌大廠在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的滲透力也開始廣為全球所熟知。而在這個時候,大多數台灣電子產業的組裝代工生產線,在中國內陸農村大量廉價且無限供應的勞動力所吸引下,也陸續轉移到中國沿海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群聚深耕。
在這個階段,台灣電子產業的OEM/ODM代工實力,深入遍及於筆記型電腦、伺服器、掌上型個人數位裝置PDA、數位相機等系統產品,到光碟機、投影機、CPE網路設備和USB、藍牙、Wi-Fi無線連結等周邊裝置,延伸到視訊多媒體、網路卡和LCD面板等中游零組件,並且往高階晶圓製程、IC設計服務、光學鏡片、LCD原材料等上游領域前進。不僅如此,在這個階段,台灣電子廠商更深化了內部供應鏈的管理能力,並在外部建立一套成熟且具備客製化彈性的準系統供應鏈產業架構;同時,台灣電子產業開始起決心戮力打造自由品牌,在個人電腦和筆記型電腦自有品牌之路上終於開花結果。
進入到2008年之後,台灣電子產業正歷經創新與設計的重要轉型階段。當然,台灣電子產業依舊在智慧型手機、小筆電、平板電腦、LCD顯示器螢幕、LED照明、VoIP路由器、WLAN介面卡等領域不斷大放異彩,展現OEM/ODM代工產業規模的雄厚實力與令人矚目的市佔率,獨立品牌發展成就亦更進一步。另外台灣電子產業也深入掌握了多點觸控模組、3D面板、電子紙、鋰鐵鋰猛電池等新一代關鍵零組件技術與研發成果。
不過,在面對下一波雲端運算與節能減碳的嶄新環境和演變趨勢,台灣電子產業必須重新思考下一階段的變革出路,應超越過去以硬體組裝代工、數位設計為發展主軸的架構與思維侷限,開始建立整合數位和類比軟硬體解決方案的核心專利與技術實力,擴展系統品牌的附加價值範圍與獲利能力、強化廠商的生產經濟規模與產業的垂直整合競爭力、建構通路行銷平台的經營和分析資料庫、打造具創新商業模式與系統整合條件的軟體內容服務資源,如此才有更多的機會,因應下一波10年全球電子產業的新環境、新變遷與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