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史上最負盛名的科幻片,《星際大戰》系列電影《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把鬼才導演喬治盧卡斯天馬行空的科幻世界完整的展現在全世界眼前。喬治盧卡斯在1977年執導的《星際大戰》使用前所未有的動畫特效,徹底改變了好萊塢對於科幻電影的否定態度。數位電影的時代,正以一種充滿幻想氣息的絢爛背景下悄然來臨。
不論是電影拍攝還是後期製作,盧卡斯本人總是保持前衛。早在新片《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的拍攝中,他首次拋開傳統的膠片電影機,全用“0”和“1”的數位科技進行錄製。此外盧卡斯更首次使用AMD平台,並對於AMD強大的運算效能感到十分滿意。在《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後製,不僅沒有使用昂貴的SGI工作站,也不見多媒體領域的佼佼者的蘋果電腦,而是選擇了AMD Opteron 64位元處理器的工作站。這一選擇引起了好萊塢的高度關注,為此好萊塢專業電影雜誌Millimeter還針對《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中的視覺預覽(pre-viz)動畫效果和AMD64位元運算技術進行專題報導。
在數位動畫領域,影片成本高低主要是依據後製電影特效處理的渲染時間。以往,這是因為想要達到電腦運算能立即反應,以最短的時間來渲染影片,將會造成製片成本的提升。在北美地區拍一部電影,通常要花30%到40%整體預算來處理後製特效。例如《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這類型好萊塢的大片更是將渲染時間縮到最短。鬼才導演喬治盧卡斯選擇AMD的關鍵因素就是因為它優異的渲染技術。
負責《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後製的JAK Films公司透露,這套系統總共使用了大約100顆AMD Opteron處理器。在後製最終階段,影片由盧卡斯親自督陣的光影魔幻工業特效公司(Industrial Light & Magic)進行合成時,豐富的剪輯資料可以讓電影情節更為緊湊連貫,畫面也更為完美。
以上種種成果不僅要歸功於性能強大的AMD 64位元處理器,更要歸功於AMD先進的直連架構技術和HyperTransport技術。作為《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後期製作的重要合作夥伴,AMD數位媒體和娛樂總監Charles Boswell表示,如果打開好萊塢視覺效果的創作歷史,最初電影創作者都選擇SGI圖形工作站或蘋果電腦。但是,想要有豐富的視覺特效是要付出高昂成本代價的。因此,「性能價格比」成了電影後製特效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