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近期成為最夯的話題。一般來說,3D列印除了具有客製化、少量多樣化生產的優勢之外,當消費性電子產品在設計階段與零組件之整合度愈來愈高、消費者對產品差異化、個性化需求度越來越高的同時(例如個人化的機殼),3D列印也將開始挑戰目前量大少樣的ICT生產模式。
|
台灣擁有筆電與桌機製造代工優勢,可整合其他產業,推動台灣3D列印整體產業鏈的新機會。 |
目前由於各種新創製造模式衍生,包括新創公司sculpteo提出的線上3D批次製造模式,可線上進行產品結構設計、材質選擇、生產數量等,並可即時算出每件成本、預估交期。這種批次生產的數量,以每種類不超過1000件為佳。
根據工研院IEK估計,全球3D列印機市場規模將從2014年的約10萬台,成長至2018年的600萬台,未來市場成長潛力極大。各種3D列印機方案的規格差異包括生產尺寸、解析度、材料、列印速度、是否有加熱室(Heated Chamber)等。但主要的限制仍包括:列印色彩有所侷限、材質限制、列印速度等。此外,3D列印機目前價格仍高,最簡易型3D列印機價格約在800~1,500美元,但功能仍十分受限。
事實上,透過整合3D Camera的3D影像內容擷取、以及3D列印的內容產生,代表個人化製造時代來臨。結合創意與落實,將形塑未來次世代ICT製造業新模式。相關產業欲推動3D Camera成為全球NB/PC配備,然而目前成本相對較高、軟硬體整合技術上也尚未完全成熟。只不過,台灣擁有筆電與桌機製造代工優勢,因此可整合台灣其他產業COMS、光學模組、鏡頭模組及3D影像擷取模組組裝之能力,推動台灣3D列印整體產業鏈的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