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博世參與米蘭EICMA機車展 軟硬體解決方案及動力系統引領未來
 

【CTIMES/SmartAuto 陳念舜 報導】   2023年11月08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2370】

由於數位化、互聯化、電氣化驅動的交通移動世界正在改變,無論是四輪乘用車或二輪機車與運動車輛皆然。即使在2019~2023年困境中,博世集團(Bosch)旗下二輪與運動車輛年營收仍逆勢平均成長8%,主要即可歸功於其博世解決方案引領未來,包括支援雲端更新(updates over-the-air)及隨選功能(functions on-demand),可兼具駕駛樂趣及日常實用性;並搭配6kW電動車輛動力系統,使之上路還能兼顧淨零永續目標。

歸功於博世解決方案引領未來,包括支援雲端更新(updates over-the-air)及隨選功能(functions on-demand),可兼具駕駛樂趣及日常實用性。
歸功於博世解決方案引領未來,包括支援雲端更新(updates over-the-air)及隨選功能(functions on-demand),可兼具駕駛樂趣及日常實用性。

現今博世的機車穩定控制(motorcycle stability control, MSC)系統,除了使得騎乘機車更安全,並持續推出更多項科技創新,透過創新的先進騎士輔助系統、機車動力系統,以及全新電動與智慧聯網解決方案,讓博世在二輪機車領域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縱使整體經濟環境不穩定,2019~2023年間博世二輪車輛與運動車輛年營收仍可平均成長8%,領先同期全球機車市場僅1%~2%成長率。

加上軟體解決方案在機車市場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博世在軟體領域也深具潛力。博世二輪車輛與運動車輛事業部門負責人Geoff Liersch在今年EICMA米蘭國際機車展中表示:「二輪世界正歷經根本性的變革,博世則深諳軟體與電動交通,並將這些專業知識應用於機車領域,讓機車更具未來性。」

包括「功能隨選(functions on-demand)」項目已在汽車領域逐漸成為標準配置,在二輪車領域也日益普及。博世正持續運用其核心競爭力,研發結合科技創新及騎乘樂趣的軟體解決方案,讓機車騎士能在購買車輛後繼續安裝全新功能。Liersch表示:「視不同製造商而定,未來的客戶將能透過更新而持續添加功能,並在車輛的完整生命週期內,獲得客製化的騎乘體驗。博世完整的系統專業,讓我們能為所有主要車輛功能設計更新。」

在同樣的功能架構下,博世還提供「軟體雲端更新(updates over-the-air)」項目,讓騎乘者現在只要透過智慧型手機,就能從機車製造廠商的應用程式下載新功能,可輕鬆按照需求,完成添加賽車或越野適用的特殊或進階騎乘模式,以及為下次長途旅行新增便利功能;再將更新項目上傳至機車或電動車,即可完成車輛功能的更新及優化。

對機車製造商而言,此種解決方案亦適用於電動二輪車,而可依各國要求或不同駕照等級,設置或移除不同速度下的油門;在提升車輛安全性及便利性的同時,協助製造商能更快速服務市場、更輕鬆推動創新。

此外,軟體亦非博世唯一突破創新的領域,博世在硬體方面也致力於投入研發高效內燃機引擎管理與電動車輛動力系統解決方案,目標是在2026年在電動車領域的營收可到達60億歐元,電動化趨勢在二輪車輛與運動車輛業務部門亦日益成長。Liersch說:「尤其是在亞洲國家的二輪車輛常是主要交通工具,電動化將有助於大幅改善當地空氣及生活品質。」

有別於現今電動車輛動力系統主要用於3kW以下的小功率級別車輛,而博世正開拓全新領域,其整合式6kW電動車輛動力系統將兼具駕駛樂趣及日常實用性。從性能數據看來,此款新型馬達將是重型速克達及經典型機車,在城市及越野旅行中的理想車輛架構選擇。Liersch指出:「博世將於2025年開始生產新型6kW馬達,將能帶動製造商投入至今仍以內燃機為主的二輪車分眾市場的電動化。如此一來,我們不僅能滿足城市中的日常交通需求,也能達成人們在市中心以外享受騎乘樂趣的願望。」

博世的二合一解?方案既結合車輛控制及逆變器,也提供整合式馬達管理概念,被稱為「箱式」解決方案,利用小巧的設計為電池騰出空間,其設計原理類似博世的乘用車電動軸(e-axle);同時採取被動冷卻式的動力系統,透過氣流冷卻來取代複雜的水冷系統,讓配備博世新型電動馬達的製造商可省下系統成本。

目前全世界約有500名博世員工致力於為現行與未來的機車、四輪越野及雪地機車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員工人數較2016年成長3倍。該團隊同時,也與博世交通移動事業群的開發人員與工程師合作。Liersch表示:「博世是二輪車市場創新的重要推手,我們為客戶提供從單一零件到完整的系統解決方案,確保在科技及業務方面,皆有好成績。」

相關新聞
醫材業產值重回成長軌道 2024年前10月年增2.1%
AI驅動龐大資料生成 將迎來下一波雲端儲存需求挑戰
MIT研發機器蜂 有望實現人工授粉
AI 助力解碼基因:預測疾病風險的利器
世界經濟論壇聚焦微創神經介面技術 引領腦機互聯時代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DDR5 RDIMM 7大技術規格差異
» 捷拓提供穩定隔離電源 微型化高功率
» 彈性製造需求浮現 3D機器視覺發展潛力雄厚
» 2018 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展後報導(下)
» 2018 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展後報導(中)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6.130.96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