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橫跨兩週「眺望2024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持續進行,於今(25)日下午登場的「智慧車輛」場次,分別回顧與展望全球汽車整車暨電動車產業、汽車電子產業、機車暨電動機車產業,同時探究全球氫能源載具發展戰略。
|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估計2023年全球車電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美元,安裝在車輛上的電子系統價值持續上升,持續帶動整體市場發展。 |
其中因為今(2023)年全球晶片荒狀態有所緩解,車廠於俄烏境內供應鏈產能已部分轉移至其他國家,各國經濟活動在疫情降溫下復甦。依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謝騄璘預估,今年汽車銷量預估成長6.1%,重回8,500萬輛水平,前5大車市(中、美、印、日、德)均有望呈現成長。
且全球電動車銷量在各國設定淨零減碳目標,搭配車款價格逐漸親民帶動下,仍可望成長超過25%,突破2,000萬輛水平。其中純電動車46.0%占比持續領先混合動力車的36.4%,但兩者差距縮小1.6%。
然而,隨著全球電動車普及率快速提升,優質平價中小型房車將為全球重要戰場,亦可預見控制成本能力成為競爭勝出關鍵要素。建議台廠應可思考搭配電動車產業上中下游優質廠商及聯盟,如MIH、TADA、台達電及和碩等;以及供應鏈管理及成本管控經驗,研發布局台製優質平價特色車款,積極開拓電動車整車、零組件及模組等產品出口商機。
另有全球自2014年起發展氫能電動乘用車的策略已變,將轉朝向中大型商用車及綠氫供應發展。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洪于展預期2025-2030新產品將帶動淨零商用車市場快速發展,並建議台廠短期內,可由提升混合動力系統所需的氫電控制模組、關鍵零件耐久度著手,與美、歐、日、韓廠商合作,切入美歐乃至印度、澳洲等新興市場商機。
長遠來看,台灣可研究利用風光餘電,就可經由氫能轉換,進行具經濟效益的長期存儲;透過再生能源分散式電廠製氫,結合氫能電動商用車輛僅在固定場域充能特性,創造台灣獨特產業生態系,由關鍵零件供應轉向商用載具淨零系統服務。
依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2022年全球氫能電動車新車銷售突破2萬輛關卡,總數為23,215輛,較2021年同比增長33%;2023年全年預估銷量成長幅度縮減,但仍有機會上看2.5萬輛,2025年則有機會翻倍突破5萬輛。
同時估計2023年全球車電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美元,安裝在車輛上的電子系統價值持續上升,對系統需求的成長超越汽車產量的增長,持續帶動整體市場發展。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沈怡如認為,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超越混合動力車,搭載的車電零組件、模組與次系統需求驅動市場向上成長,預估2023年台灣汽車電子產值突破4,000億新台幣。
加上以軟體定義汽車為中心發展一體化車載操作系統,為車聯網與自動駕駛提供基礎;軟體將深化至車輛全生命週期各階段不停轉型優化,實現高等級的駕乘體驗,並提高車電系統重要性及價值,將使供應鏈朝向跨域合作及強化軟硬整合能力的方向布局全球市場。
此外,基於全球淨零排放趨勢帶動機車市場朝電動化轉型,國際大廠以生態系布局為目標,透過資源、技術、生產及市場之互補合作,加速產品商業化落地。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曾郁茜展望2023年,因國際微型移動與物流外送商用需求熱度持續,以及中國大陸新國標政策緩衝期即將屆滿帶來部分轉換潮,預估全球電動機車市場規模有望突破450萬輛,市占率提升至7.8%。
且未來機車產業供應鏈將面臨減碳挑戰,並迎來油車大廠電動化轉型、電車大廠技術突破,以及新創企業崛起。國內外車廠布局則朝向生態系發展,並建立標準化的零組件與系統平台,增加生態系在跨國別、跨品牌、跨車種及跨領域之應用彈性,車廠從合作關係中找到關鍵獲利模式;另與具量產能力、同性質夥伴及上游能源與材料業者合作,透過關鍵資源、技術層次、生產能力及市場特性互補,加速產品商業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