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降溫,今(2021)年TIE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同步以線上加實體展覽的形式亮相,其中以綠能科技為主題的「永續發展館」,就透過「淨零碳排、綠能永續」為展出主軸,彰顯節能、創能、儲能及智慧系統整合4大面向成果,展現提前佈局低碳科技的技術策略,協助相關綠能產業,在面對淨零碳排浪潮時進行綠色轉型。
|
2021TIE創新博覽會盛大開幕,圖右起為經濟部能源局參事林若蘭、能源局主秘翁素真、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萬皓鵬。 |
工研院團隊在「永續發展館」中,特別展出了首創次世代太陽能發電技術「穿隧氧化層鈍化接觸(TOPCon)太陽電池」,係利用超薄氧化層及多晶矽層來作為背面鈍化堆疊層,為既有PERC產線簡單升級,來避免使用成本昂貴的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PECVD)或反應式電漿沉積(RPD)等設備。
鈍化的表層更能有效降低表面陽光反射,充分利用吸入的太陽能,有效提升光電轉換效率達1~2%,節省10%以上太陽能電廠用地面積;改善在陰雨天等低照度時的發電能力,與烈日下的高溫衰減達3%,在高溫環境下有著更好的穩定性,適合臺灣氣候,能源回收期(Energy Payback Time, EPBT)也大幅縮短。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人謙進一步表示,穿隧氧化層鈍化接觸太陽電池因為具有光電轉換效率高、投報率高、能源回收期短3大優勢。目前已試量產成功,電池轉換效率達23.5%、模組功率達360W,並已於工研院臺南六甲院區進行戶外驗證,粗估20MW試量產電池及模組每年產值上看臺幣3億元,將為臺灣太陽能產業帶來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另有「瓩級的製程餘氫發電燃料電池系統」,係經由工研院研發的燃料電池系統直接採用工業生產過程的混合氣體,以省去純化氫氣過程,並利用製程中餘氫來發電,發電的副產物只有潔淨純水,可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減少碳排放。工研院現已與設備大廠帆宣、氫能源商亞氫動力三方簽署合作備忘錄,以臺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作為系統實場驗證基地,建立汲取製程餘氫發電的瓩級燃料電池系統。
「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CO2)技術」則可扮演巨無霸空氣清淨機的角色,透過俗稱石灰石的碳酸鈣為吸附劑原料,可直接從鈣迴路的源頭下手,捕獲並吸附傳統火力發電廠或工廠運作產生煙氣中的CO2而形成迴路。產出高純度CO2除有減碳效益之餘,還衍生出高價值副產品,如輕質碳酸鈣、微藻養殖、燃料及化學品等,目前已在台泥花蓮和平水泥廠實地建置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鈣迴路試驗廠。
目前工研院已擘劃「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投入「永續環境」應用領域的技術發展重點。也歡迎對永續發展議題與綠能科技議題有興趣的民眾及廠商,即日起至10月16日,可前往臺北世貿一館參觀TIE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線上數位展覽展期至23日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