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2020年延續貿易戰「灰犀牛」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黑天鵝」雙重夾擊影響,全球諸多製造業在供需兩端均受到嚴重衝擊,因而顯著影響全球及台灣機械設備產值與出口金額,較2019年同期出現兩位數降幅。工研院也在2020年「眺望2021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首(26)日機械場次,特別勸進台灣機械產業掌握數位轉型新契機,以克服疫新常態大幅改變供需運作的時期。
|
臺灣工具機產業的轉變與發展趨勢建議 |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機械與製造系統研究部經理熊治民表示,今年全球諸多製造業在供需兩端均受到嚴重衝擊,包括汽車、航太、智慧型手機、紡織服飾等產品市場,都出現不同程度下滑,並顯著影響全球及台灣機械設備產值,導致工具機與紡織機等產業機械需求顯著減少。工研院預估2020年臺灣機械設備製造業產值較2019年減少10.5%,特別是工具機產值幅度超過3成。為因應後疫新常態,才能在全球化與區域生產間取得平衡,並持續強化供應鏈韌性,機械業需要掌握新商機及加速產業數位轉型。關鍵議題與策略包括:
一、 掌握因應疫情及區域生產帶來的零接觸(無人化及遠距)及分散式生產需求商機。例如基於聯網、雲端平台、擴增實境AR技術的生產設備遠距監控、健康診斷、遠距作業指引,以及應用在製造及服務領域的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方案。
二、 發展能協助製造業強化供應鏈韌性的各類機械設備與產生系統,例如3D列印設備、具備高度應變彈性的模組化生產設備,以及透過數位分身(Digital Twin)位客戶快速建置生產系統的客製化製造服務能力。
三、 加速企業數位轉型。透過數位化工具與平台,提升設計、製造、銷售、服務等價值活動環節流程數位化程度,進而提高總體作業及營運效能、降低總體運作成本,以及開發滿足客戶需求與創造價值的新商業模式。
其中,短期在工具機的供給端方面,中低階機種將由新興的製造商和傳統工具機製造強國進行市場競爭,必須藉由零組件供應鏈提供的標準零組件模組化生產,達到降低成本及生產時間的目標,也較能透過分散零組件供應來源來達到不同市場的需求。例如針對新興國家或標準機種的需求,則可選擇相對較平價的零組件,於最近的生產基地進行生產並出貨。
而高階機種則是有異於其他製造業傾向貼近市場,因為工具機產業相當講究鏟配各零組件的特性,倘若沒有搭配高超的組裝技術,便無法達到高精度、高耐久度的要求。對於客製機或要求較高的高階機種市場較小,則會保持在台灣生產後出口,避免淪為單純的價格競爭。未來工具機業者最大的課題是如何做出差異化及量身訂做的客戶服務,因此針對零組件的規格和要求均較為嚴苛,上游的附加價值也隨之提高。
熊治民分析指出,疫後全球工具機市場將邁向高度分散和激烈的競爭,大型標竿廠商的產品組合將涵蓋廣泛的工具機產品,而較小規模的廠商則主要關注利基市場領域,並專門滿足特定最終用戶的特殊需求,而形成泛用及利基兩極化的趨勢。在成長的幅度有限的情況下,多數具規模的廠商正試圖通過收購,兼併以及建立戰略聯盟和合夥關係來增加市場份額,打造大者恆大的局面。
面對未來新的發展需求與營運環境,台灣工具機產業需要發展新的商業模式,並因應時勢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議題與策略包括:
一、 發展韌性、分散供應鏈:開發高度彈性生產,具備高客製化的模組化生產設備,例如3D列印(積層製造)工具機。
二、 符合零接觸、少人化、遠距技術發展:基於機聯網、雲端平台、擴增實境AR技術的生產設備遠距監控、健康診斷、遠距作業指引;遠端客服、線上展會,增加客戶黏著度等,應用於製造及服務領域的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方案。
三、 加速企業數位轉型、創造新商業模式:透過數位化工具與平台,提升設計、製造、銷售、服務等價值活動環節流程的數位化程度;進而提高總體作業及營運效能、降低總體運作成本,以及開發滿足客戶需求與創造價值的新商業模式。
另一方面,由於疫情促使遠距工作與網路消費模式等零接觸相關產業興起,個人使用資通訊設備需求大幅提升;加上5G服務開始邁入商轉期,帶動全球半導體產品需求增加,反而使得5G、伺服器、處理器、記憶體之晶片需求成長,因此半導體廠商的投資計畫及資本支出維持不變。工研院預估,2020年全球半導體設備產值為827.0億美元,還比前一年成長7.5%。
但在喜迎疫情中成長的亮麗成績之後,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機械與製造系統研究部研究員邱琬雯也建議台灣廠商應該省思,從近年來美中、日韓科技戰火不絕,皆可看出「設備與材料自主的重要性」,促使中國大陸、南韓投入大量資源加速推動設備暨零組件自主開發,以避免遭受不公平貿易競爭及斷鏈危機。
反觀半導體產業雖為台灣最重要的經濟命脈,到了2019年已躍升為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市場,卻難免被歐美大廠寡占。邱琬雯指出,台灣廠商因應AIoT與5G應用所驅動的下一波產業成長契機,未來更應該積極加速自主發展高科技設備,避免受制於他國,而影響上下游IC產業與經濟發展。
此外,由於5G/6G通訊技術對於製造業智慧工廠的發展日顯重要,再加上AI人工智慧、IIOT、3D列印、RPA等發展,將讓工業自動化進化至智慧製造;結合上述元素,智慧製造的全球市場規模預計在2025年將達到3,010億美元以上。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機械與製造系統研究員黃仲宏進一步指出,進入美中對抗的G2時代,先端科技的發展成了國家競爭力的主軸,代表消費性電子產品與新世代移動載具的智慧型手機與電動車仍將呈現高度成長,以引領未來的產業趨勢動向。
至於在工業自動化的商機上,黃仲宏認為,包含:高效運算與通訊設備生產的自動化需求、電動單車(E-BIKE)生產的自動化需求、電動車製程的自動化需求、半導體前後段製程的自動化需求、工業自動化與智慧製造,皆可望迎接在這些產業高度發展下的成長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