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資料顯示,2050年時,全球會有2/3的人口集中在城市,龐大的人口 數量,將為城市帶來沈重的負荷,如何有效利用IR技術,架構出智慧化系統,將是城市的發展指標。
|
/news/2018/07/27/0808009170S.jpg |
智慧城市要存活,民生與經濟是兩大指標,當城市的人口不斷成長,現在城市各種建置、資源,是否足以因應龐大的人口數量,而這就會牽涉到經濟,當城市的規模擴大後,是必無法光靠政府力量完成所有事,勢必與企業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城市能否吸引企業,產生經濟規模?這兩大因素必須互相搭配,如果運行不順利,就會像中國大陸許多智慧園區,只有硬體建設沒有廠商進駐,成為一座一座的空城。
城市有三大組成因素-政府、企業、市民,城市要智慧化,這三者必須建立共識、各司其職,政府握有控制能力、企業握有資金與技術、市民則必須培養公民意識,市民是智慧城市的實際使用者,「因此市民就像一具一具的感測器、每個市民現在都有智慧手機,當城市有問題,市民應該利用手上的設備,隨時監督城市,一起讓這個城市變得更好。」
城市中的運作架構既多且雜,像是治安、交通、醫療、能源,每一種架構都有其專業,且多數架構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動化甚至是智慧化,如何讓協助建立未有的架構、提昇已有架構的功能,對城市來說,其工程既龐大且專業,,因此需要與專業的團隊合作,提供顧問諮詢、軟體專業、技術研發等工作。
每個城市有自己的問題、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希望,其他城市的智慧建置可以參考,但無法完全複製,每個城市應該有自己的願景與藍圖,然後按照既定的步驟逐步實現。
至於如何設定願景?城市規劃可與諮詢團隊討論,先選定目前城市的特定軟硬體架構進行改造,讓城市的智慧化建置步伐可以加快,有跳躍性的成長。以台灣街頭隨處可見的安全監控攝影機為例,台灣的攝影機數量之多之密集,應該是全球前幾名,但各區的安全監控系統標準完全沒有統一標準,因此內容無法共用,這幾年大家都在談智慧監控,透過安全監控平台,影像可被定位、追蹤,但要達此願景,前提是所有攝影機的影像標準必須一致,相關單位若能從此著手,則治安系統的智慧化將往前跨出一大步,而不僅是監控系統,城市的其他基礎建設也是一樣,統一標準的制定,將可城市的各項資源整合更容易,也可為智慧城市的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