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近年來成為全球各大城市的重點政策,透過各種IT建置,讓城市機能更具智慧,不過城市要改變,城市的主體終究是人,所有的改變都必須圍繞著人發生,IT只是工具,若不能釐清主從關係,城市建設將會走偏。
|
/news/2018/03/20/1454405150S.jpg |
城市有三大組成因素-政府、企業、市民,城市要智慧化,這三者必須建立共識、各司其職,政府握有控制能力、企業握有資金與技術、市民則必須培養公民意識,市民是智慧城市的實際使用者,因此市民就像一具一具的感測器、每個市民現在都有智慧手機,當城市有問題,市民應該利用手上的設備,隨時監督城市,一起讓這個城市變得更好。
城市中的運作架構既多且雜,像是治安、交通、醫療、能源,每一種架構都有其專業,且多數架構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動化甚至是智慧化,如何讓協助建立未有的架構、提昇已有架構的功能,對城市來說,其工程既龐大且專業,,因此需要與專業的團隊合作,提供顧問諮詢、軟體專業、技術研發等工作。
每個城市有自己的問題、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希望,其他城市的智慧建置可以參考,但無法完全複製,每個城市應該有自己的願景與藍圖,然後按照既定的步驟逐步實現。
至於如何設定願景?城市規劃可與諮詢團隊討論,先選定目前城市的特定軟硬體架構進行改造,讓城市的智慧化建置步伐可以加快,有跳躍性的成長,以台灣街頭隨處可見的安全監控攝影機為例,台灣的攝影機數量之多之密集,應該是全球前幾名,但各區的安全監控系統標準完全沒有統一標準,因此內容無法共用,這幾年大家都在談智慧監控,透過安全監控平台,影像可被定位、追蹤,但要達此願景,前提是所有攝影機的影像標準必須一致,相關單位若能從此著手,則治安系統的智慧化將往前跨出一大步。
延續願景設定,以紐約為例,當年彭博(Michael Bloomberg)在主政12年前間,其願景就是「環保」與「健康」,希望在這12年間,紐約市民的平均壽命增加3歲,最後此一願景也達成,如今紐約是美國最長壽的城市,且謀殺率為50年來最低,每年吸引而來的遊客為5,200萬人,從紐約的案例可以看到,城市的願景是可被量化,市民可清楚知道目標所在,智慧城市無外乎是讓市民感覺到幸福,而且認知是可達成的目標,從而提升對城市的認同度,讓智慧城市的落實更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