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COMPUTEX(台北國際電腦展)一向被視為MWC(行動通訊大會)與CES(消費性電子展)的資通訊專業展會的接棒者,由於台灣過往一向十分注重與國外貿易的往來,再加上代工與系統整合能力十分強大的情況下,所以該展的定位就是繼承了前述兩個展會的技術,再加以系統化與量產化,使得接下來的終端市場在下半年可以開始擁有最新的技術。
|
(Source:COMPUTEX官方照片) |
換言之,相較於MWC與CES,COMPUTEX主要還是肩負了全球資通訊銷售數字高低的重要使命。談到市場規模或是銷售數字,這是台灣產業與主流媒體所最為關心的地方,當然,也就僅僅止於「數字」而已。所以在最新技術呈現或是概念發想上,COMPUTEX的力道就明顯弱於CES與MWC。
的確,從全球的角度來看,觀察全球半導體廠商,領先集團大多還是以歐美業者居多,亞洲業者屈指可數,如南韓的三星與海力士、台灣的聯發科、日本的SONY與瑞薩等。但反過來說,亞洲市場的商機的確也是全球科技業者們所積極布局的區域,根據外貿協會的閉幕新聞稿指出,前十大買主國的第一名便是中國大陸(第二名為美國),這也說明了中國大陸市場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所以歸納來看,COMPUTEX的定位,訂單貿易的重要性是高於新技術發表與市場趨勢討論的。某程度上,CES、MWC與COMPUTEX的定位,被視為是全球科技產業的區域定位縮影,應該算是相當貼切。不過,不論是產業界或是主辦單位,對於這樣的定位,心裡應該是很清楚的。
「亞洲不應該是全球最大的市場,而是創意與研發的中心。」
這樣的想法,相信中國大陸、台灣、南韓與日本等業者們,可以說是最大的共識,即便這四個國家彼此之間是競爭對手。
就全球性的國際展會來說,如果標榜為B2B展覽,其實定位相當清楚並無不可,只是問題在於,若只光靠交易數字來拉抬展會地位,時間一長的情況下,便十分容易流於俗套,再者,面臨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展會彼此之間勢必會產生競爭情況,對參展業者而言,選擇參與最為有利的展會即可,買主人數、攤位費用、展會格局及高度與主辦單位的支援能力等,通通都會是影響參展廠商是否參展的因素。
回到前面所談的,COMPUTEX若只是被定位在訂單金額的高低,不僅毫無格局,台灣也會落於絲毫不求創新與突破的定位,雖然官方的閉幕新聞稿沒有提及,但從內容中,多少可以看出,COMPUTEX的「定位轉型」似乎是主辦單位極欲突破的課題。
慶幸的是,第一次參展的聯發科,也首度向媒體與分析師公開宣布新的產品線與新的計畫,這對於主辦單位與聯發科本身,其實都有加分作用,畢竟媒體需要更多的話題,主辦單位與參展廠商彼此之間的拉抬,也能透過新產品的發表而有效提升。
福特(Ford)與意法半導體(ST)也在COMPUTEX期間,參加了TEDTaipieInnovation的論壇,也是一種格局的展現。如果大家對於TED有一定的了解,就會知道TED所探討的主題與格局,並非侷限在產業發展而已,而是探討如何解決社會問題與跨產業領域的交流與激盪。僅管發表的言論不算太長,但這兩間公司的身體力行,的確也實實在在地展現了國際一線大廠的格局與使命感。只是這場演講並未引起太多的媒體與產業的關注,除了可惜還是可惜。
如果,台灣產業想要真的升級,想要擺脫低毛利的窘境,想要與全球一級大廠平起平坐不為他人作嫁,或許從業者、媒體、主辦單位與公關公司等,都應拋開所謂的營銷數字與市場規模,談談更多科技與社會人文之間的互動性、談談我們能用科技解決什麼問題,或許這是COMPUTEX乃至於台灣可以進一步思考的課題。
如果台灣的媒體,就只是報導市場商機及廠商的獲利與股價等內容,台灣科技產業被歷史的洪流所淹沒,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而台灣也真的該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