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經BP社報導指出,在對分佈於全球的超級電腦性能進行的排名調查中,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橫濱研究所的“地球模擬器(Earth Simulator)”位居榜首。這項調查由美國田納西州大學舉辦,每年6月和11月發表結果,至今已舉辦十年,今年6月份的調查中奪得排行榜冠軍寶座的依然是“地球模擬器”。
在“地球模擬器”的演算速度方面,邏輯上的峰值性能約為40太拉FLOPS(1秒中運行40萬億次浮點運算),是第2位的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ASCI Q"(大約10太拉FLOPS)的4倍,二者差距甚大。如果不使用邏輯上的最高值,而以運行速度相比較,那差距還會更大。
在目前的超級電腦業界,兩種不同的技術方式正在展開激烈競爭。它們分別是以Cray的超級電腦為開端的傳統向量處理器(Vector-Processor)方式(類型C)和9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ors(超級並行處理,類型T)方式。
“地球模擬器”此前屬於類型C。也就是說,將NEC的5120個向量處理器分640個接點連接使用。另一方面,居於第二位的“ASCI Q"屬於類型T。並列連接了多達1萬1968個用於AlphaServer的康柏-惠普MPU。
在單純比較兩者性能的情況下,傳統的類型C占居優勢,但是從整個超級電腦的勢力圖來看,類型T占居絕對優勢。在此次的前500位排序中,類型C只有14台。而且,其數量呈逐年低減趨勢。另外,在被歸入類型T的超級電腦中,近年增長勢頭迅猛的是英特爾生產的MPU,即並列連接個人電腦用晶片的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