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無線充電的技術發展,目前仍然是以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無線充電聯盟)的能見度最高,其中更以智慧型手機最為常見,與此同時,其技術標準也在不斷更新,希望能更為貼近實際的使用需求。
|
IDT類比與電源部門全球事業發展總監陳曰亮 |
IDT類比與電源部門全球事業發展總監陳曰亮談到,就全球市場的發展狀況來看,WPC雖然有著不低的能見度,但PMA陣營有著星巴克的加持,在北美市場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台灣在這波無線充電的競賽當中,除了HTC外,並沒有太多的發話權,最多就是只能扮演配合的角色,若再將目光放到北美市場的話,從接收端的配件設計層面來思考,台灣業者就必須同時支援這兩種標準,以滿足市場需求。
然而,無線充電畢竟與「電」有著直接關係,這也連帶地與系統層級的充電系統有著直接關係。陳曰亮卻也不諱言,目前就IDT的觀察,各大技術陣營對於接收端的充電轉換效率,並沒有直接明定相關的標準或是規範,這一部份的系統設計仍然是由各大系統與半導體業者來傷腦筋。
陳曰亮表示,就轉換效率來看,不論是從發射或接收端,都有辦法再向上提升,問題在於在提升的前提下,造成整體成本也隨之提升,對消費者來說,是否可以接受,這是必須思考的問題。他認為,將晶片加以整合,是目前可以做到的產品發展方向,將接收端晶片與充電晶片加以整合,成本方面便能有效降低,同時,由於晶片整合過後,少了一次電力傳輸,也就意味著避免了一次損耗的機會。但就目前現有的技術發展,晶片整合後,首先帶來的效益是成本降低與厚度的減少,在效率提升方面的進展就相對有限。
陳曰亮分析,就實際的應用情境上,就算發射與接收兩端都能將轉換效率提升至95%以上,但只要使用者在位置的擺放上出現落差,其整體的轉換效率還是無法有效提升。但相對的,對使用者而言,關鍵仍在相容性的問題上,由於各大陣營的技術無法彼此相容,換言之,接收端就必須兼容各家技術,以提升其便利性。而IDT目前的市場策略也會以此作為策略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