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醫療影像領域,一般人所想到的,不外乎是X光、電腦斷層、MRI(核磁共振)與PET(正子掃描)等,而台灣在資通訊產業深耕已久,而消費性電子市場的競爭又過於競烈,所以有不少業者對於醫療電子擁有相當高的興趣。
|
國家實驗研究院儀科中心光機電系統組研究員張漢釗博士 |
不過,國家實驗研究院儀科中心光機電系統組研究員張漢釗博士不諱言,從全球市場來看,要切入醫療影像這樣的市場,對於台灣業者必須面臨極高的競爭門檻在,所以要跟傳統的西門子或是奇異大廠競爭,並取得一席之地,機率雖有,但微乎其微。主要的原因在於,傳統的醫療設備大廠,為了防堵競爭對手進入市場都會不斷開發專利以形成極高的進入障礙。再者,對於醫生來說,傳統的醫療設備的使用早已行之有年,要說服並採購,除非要通過臨床實驗,並提供為數不少的論文來證明產品本身擁有相當高的可靠度,才有可能辦到。
不光如此,醫療器材的市場有別於其他應用,各國在認證機制上,是處於高度變動的狀況,在歐美市場,即便產品通過認證,在產品上市後仍會面臨不定時抽測的問題,而政府機關亦會每年針對不同的醫療器材進行驗證機制的修正,所以張漢釗博士坦言,若要投入醫療器材市場,台灣業者就必須作好心理準備,像是,臨床實驗、醫生們的背書、政府認證機制的適應與長時間的資金與人力的投入等,這都是要同時面對的課題。
而台灣絕大部份的業者都非常在意成本問題,喜歡用低成本的產品來獲得高額利潤,再加上數量龐大,就能獲得可觀的獲利。但這種思維,極為容易陷入價格戰的窘境,所以想法不變,想要在市場中突圍,還是相當困難。但張漢釗博士認為,若從材料端或是環境營造等面向切入,也許能開創出另一番新局面。舉例來說,光是醫療用的智慧手環,光是在錶帶所需要的材料,就必須符合醫療等級專用的規範,台灣的石化業者如台塑或是中石化願意投入這類材料的開發與研究,對台灣的幫助就很大。
另一個例子則是工業電腦龍頭研華,過去該公司在醫療電子領域的表現的確有目共睹。在軟硬體整合的能力上,也確實滿足了醫療市場的需求,張漢釗博士建議,若研華電腦能在商業設計或是環境營造等面向,再多所著墨,在表現上,或許有機會再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