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日前公布了全球第三季的手機出貨調查,其中第3到第5名,皆由中國品牌包辦,而其中小米位居第5,第三季出貨成長達80%,技驚四座。
|
小米高雄旗艦店 |
事實上,小米在2014年就已進入全球前十大手機排行,到了2015年更擠入前5大,而這個里程小米僅僅花花費了四年就達成,即便在當前中國智慧手機市場戰雲密布,小米依舊有著鮮明的識別和穩定的銷售。
小米的第一支手機是在2011年8月發表,當時的訴求跟現在一樣簡單,就是「高規格,低價格」,正好是台灣人最愛的「俗又大碗」,但當時恐怕沒有多少人真的把小米當成一回事,不管是手機設計本身,還是雷軍的賈伯斯式穿著,多數人只把它當成進化版的山寨機,對於已在衝刺品牌的台灣業者來說,絕對不是雷達上要注意的標的。
哪知幾年過去,「賈伯斯式穿著」已成產品發表會的標配,「飢餓」也變成經典的行銷策略。更殘酷的是,台灣也已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品牌可以與之競爭,更令人難為情的,全球一流的智慧手機供應鏈,包含晶片製造、面板與觸控和組裝,全部都是台灣業者,但手機品牌就是與台灣無關。
如今的小米已不單單賣手機,包含電視機、筆電、機上盒、耳機、各式周邊與家電用品,甚至連健身器材都有,已完完全全成為一個品牌商。回想當時瞧不上眼的,現在卻望其項背,小米的成功其實讓台灣品牌很受傷。
不禁要問,難道台灣真的不懂品牌?骨子就是缺乏做品牌的DNA?小米只花5年便造就一個品牌,台灣花費幾十年卻仍在低處徘徊。
小米台灣總經理李佳峰,在獲得《經理人月刊》2017年度「台灣MVP經理人」時表示,小米過去有個口號:做小公司靠打拼,做大公司靠運氣,所有的大公司都是時代的塑造。
這句話或許可以讓台灣的品牌業者稍稍感覺良好些,因為真有那麼一點運氣,也有那麼一些時不我予。不過說到底,事業經營還是要有些實力在背後,抽絲剝繭小米的成功,可以找出很多的關鍵,很多的轉折,值得台灣業者去思考。
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台灣業者缺乏勇氣與自信,擁有良好的技術與文化,但卻不勇於追求那些異想天開的事,也沒有將自己獨特的風土民情表現出來,而或許那就是最有價值的內涵,對於經營品牌而言。
又想起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的一句「今日山寨,明日主流」的話語,而這句值得大家再好好思考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