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台灣網路報告:重新思考數位轉型下的數位落差問題
 

【CTIMES/SmartAuto 王岫晨 報導】   2022年08月15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3285】

台灣網路普及,整體上網率達84.3%。但這個數字並不意味著「數位落差」問題被消弭。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22年度《台灣網路報告》洞察台灣數位落差問題亟待解決,並提出台灣民眾網路近用提高,不等於數位應用提高。數位落差不應只強調數位近用,或單一從區域層面觀察,應從年齡、教育程度等多角度重新定義。與此同時,政府應加強數位幫手機制建構,從而改善數位落差,解決民眾資訊素養、數位應用不足等問題。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暨執行長黃勝雄表示,「2022年度《台灣網路報告》顯示數位落差正對偏鄉與不同年齡層帶來衍伸性影響。過去討論的數位落差,以補貼硬體為主,但真正問題恐不僅是硬體。因此,是否需重新定義數位落差,或找到合適名詞讓大家較容易找到切入點,值得探討。」

2022年度《台灣網路報告》援引 Alexander JAM van Deursen 和 Jan AGM van Dijk(2019)針對數位落差所定義的三個層次進行調查分析。

第一層數位落差,以聯網和數位設備持有狀況為主。調查發現,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不同民眾,網路近用力差異很大,年齡70歲及以上,教育程度在小學及以下,且居住在雲嘉南等地者相對弱勢。第二層數位落差,強調網路應用服務使用狀況,包括電子商務、網路金融服務、教育、影音、社交娛樂、外送服務等方面,屬此層次之數位弱勢地位者,與第一層群體相同。報告建議針對弱勢族群提供必要網路諮詢服務或協助,朝「數位幫手」政策著手,避免數位弱勢群體認為網路不需要,沒有學習網路意願,缺乏網路近用能力,錯過網路帶來經濟與社會優勢。

至於第三層數位落差則為全民數位素養問題,報告發現47.11%網路使用者對自己查證新聞真假的能力沒信心,45.11%認為應分享看法一致的訊息,44.68%答錯隱私素養知識。整體而言,近半數台灣民眾在查證假新聞、資訊分享素養與隱私素養上仍待加強。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表示,報告顯示台灣數位落差仍存在,除近用外,使用能力、數位素養、數位應用至未來網路發展等面向,都可著手改善。數位素養,通訊軟體同溫層、假訊息查證的相關調查結果,反應出社會信任問題。他說,「網路科技日新月異,不一定能讓彼此更加信任,這點未來值得關注。」

重新定義數位落差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林欣吾認為,台灣應重新定義數位落差,讓產業持續創新發展,或可稱之為「數位包容」或「數位平權」,讓更多人獲得公共服務時,能享受更好的品質,甚至開創新產業,「將定義弄清楚,未來解決數位落差上會有幫助。」

教育部邁向數位平權推動計畫推動辦公室主任須文蔚認為,數位落差不能只看數位近用,還有年齡、學歷,及網路化之後的媒體內容建構問題。他說,「會近用但不會利用遠距資源,會上網但沒用來閱讀電子書,這就是問題」。他認為報告透露一項重要訊息,台灣民眾不愛閱讀本地自產電子書,但願意花錢訂閱影音平台,這才是更大的數位落差。

加強數位幫手機制建構

報告指出,早期從地理層面,即城鄉差異,觀察數位落差;現在慢慢打破區域,看見不同年齡、教育程度上出現的數位差異。舉例而言,雙北有許多65歲以上,國中程度及以下的老人人口。如果資源一味往偏鄉走,可能會造成雙北的熟齡人口獲取數位資源反而較少。須文蔚分享,日本2022年的情報通訊白皮書顯示,該國獨居熟齡者逐年增高。此現象同樣在台灣發生,「若政府能提升銀髮族數位素養與能力,或能改變台灣內需萎縮情況。」

專家直言,政府多年來推動數位落差相關政策,鮮少建構數位幫手,以致疫情期間,年輕、有數位能力的村、里長最辛苦,許多老人家靠他們下載應用程式、查詢檢測結果、上網訂購口罩等。政府推動數位幫手建構機制,包括將數位機會中心轉型成全職數位幫手,未來民眾若有遠距門診等需求,能得到實質協助,這類機制建構完備,改善數位落差,方可真正改善生命的不公平。

林欣吾說,當前許多所謂的「科技普及」,大多是廠商先進的前瞻技術,「有多少是為了民眾?」他認為,如何幫助特定族群提升數位應用,提供他們更容易使用、取得的數位資源,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同時,針對全民數位素養低落的問題,2022年度《台灣網路報告》也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從教育體系、社會體系的雙管道推動「數位素養教育」的政策,全面提升國人的數位素養。

關鍵字: 數位落差  數位轉型  TWNIC 
相關新聞
洛克威爾自動化攜手微軟促進製造業實現數位轉型
生成式AI海嘯來襲 企業更需AI雲端服務實現創新
研究:成功掌握AI潛力的關鍵在於適應全球地緣政治與監管環境
勢流科技2024台灣使用者大會登場 西門子高層分享數位化創新趨勢
IBM提出「智慧金融藍圖」 籲善用生成式AI打造參與式銀行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CTIMES編輯群解析2025趨勢
» 雙臂協作機器人多元應用與創新商業模式
» 在邊緣部署單對乙太網
» Microchip Switchtec PCIe® Switches工程人員開發及管理的好幫手
» 半鑲嵌金屬化:後段製程的轉折點?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2.146.166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