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商機雖然龐大,但以終端感測系統而言,超長運作時間成了這些感測系統的基本要件,有些裝置也許動輒就要有二、三十年甚至超過百年的工作時間。所以元件本身的資料儲存能力也必須要有相同的水準,建置整體系統才有意義。
|
ST技術行銷經理黃鐙誼。(攝影:姚嘉洋) |
ST(意法半導體)技術行銷經理黃鐙誼表示,一般使用智慧型手機掃描條碼,雖然可以獲得所需要的資訊,但畢竟還需要有掃描的動作,再加上條碼在非平面物體,容易造成辨別錯誤的情形,所以就資料儲存或是傳輸的方便性來看,RFID(無線射頻識別)的表現都相對來得優異。所以像是悠遊卡或是SONY近期所推出的Z1與無線鏡頭,都可被視為NFC(近場通訊)的一種應用。
黃鐙誼進一步指出,NFC的核心技術其實就是RFID,只是RFID的頻段共有三種,NFC選擇了13.56MHz的頻段而已。而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快速普及,他也大膽預測,會有許多創新應用(像是小額付費或是金融交易等)由智慧型手機來帶動,而NFC正是最理想的技術之一。所以像是之前的中華電信開始推動0元的NFC手機,其原因就是在此。也因此,歸納來看,從智慧型手機到物聯網應用,終端感測器系統的設計,在記憶體的選擇上,應以EEPROM為最佳的選擇,以ST的解決方案而言,其讀寫次數可達400萬次,資料保存時間達200年之久。
不過,光靠EEPROM規格的提升,並非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黃鐙誼談到,從實務上來看,考量到EEPROM扮演了TAG與MCU之間的資料傳輸,所以必須透過I2C來讓EEPROM與MCU進行溝通,但問題在於,若有兩筆以上的資料要同時進行傳輸,如何決定先後次序,這就會由I2C來負責,不過這個技術目前僅有ST所擁有,儘管I2C是十分普遍的訊號介面,但因為有了決定先後次序的能力,也使得其他競爭對手在一年多前尚無類似的解決方案與之抗衡,不過隨著ST這段時間的市場教育,客戶也開始慢慢接受這種I2C規格的概念,因此也有機會創造出不少的應用出來。
然而,黃鐙誼也強調,NFC與其他無線技術相同,其實都是扮演互補的角色,尤是與藍牙相較,兩者更是有著密不可分的互補關係,藍牙畢竟傳輸距離較長,在短距離時,NFC就能肩負起資料傳輸的責任,但相對的,藍牙相對的資料傳輸量也大,理論上,只要利用藍牙傳輸資料的應用愈多,NFC應可雨露均霑,同樣也會有正向的成長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