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與大林慈院共同研發膝關節健康管理系統,提升個案追蹤管理效率。
|
膝關節在宅復健APP不僅是個人健康管家,更是病患與醫療機構的數位橋樑 |
台灣40歲以上的中、高齡人口大約有一半以上,約為600萬人曾經有過膝蓋疼痛的經驗。至於60歲以上的銀髮族,則約有20%、多達100萬人罹患學名為「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亦即俗稱的「退化性膝關節炎」!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表示,經過多年臨床研究證實:「骨性關節炎」,並非是自然的老化、退化現象,而是因為「不當使用」膝蓋所造成的疾病!膝蓋在日常生活中因不當彎曲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會一點一滴破壞軟骨;而「內側摩擦現象」導致的關節腫脹、疼痛、變形等內側摩擦症候群,則往往被誤以為是膝蓋退化的必經之苦。呂紹睿強調,「內側摩擦現象」造成的「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可以預防、可以治癒的疾病;絕非自然老化、無法根治的「退化性」疾病。
「骨性關節炎」,是多數中高齡人口膝蓋疼痛的主要原因,嚴重戕害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而在職場打拼、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通勤族,甚至學生族群,因為膝蓋長時間維持90度彎曲,同樣可能引發「內側摩擦症候群」。有鑒於此,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教研所)與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共同開發「膝關節健康促進服務系統」,建立全民預防「骨性關節炎」保健衛教的數位學習環境,更進一步為膝關節術後病患研發在宅復健APP,有助於病友記錄並查閱每日復健紀錄,同時也提供醫師與個案管理師掌握病患出院後的復健狀況,藉由數位科技轉變個案追蹤管理之模式,有助於提升個案管理效率,開啟醫療數位轉型「新膝望」。
個人的健康管家:膝關節在宅復健APP
資策會教研所所長蔡義昌表示,「膝關節在宅復健APP」讓手機成為隨身的膝關節健康管家,APP使用者只要對著手機的鏡頭,就可以在APP的引導下隨時隨地執行呂紹睿主任設計的「直抬腿、抱膝、壓膝 — 護膝三運動」,而每日努力的復健運動紀錄,也會被自動記錄下來。
蔡義昌進一步指出,資訊科技的應用有助於推進醫療服務智慧化,系統除了快速幫助個案管理師追蹤所有患者,對於術後偷懶未落實復健運動的患者,也將收到APP的提醒通知,扮演膝關節健康管家的角色。此外,使用者也可透過網站系統,查詢檢視自我復健運動的歷程,而醫師與個案管理師亦能同步追蹤病患復健情況,「膝關節在宅復健APP」可說是建立醫、病、護三方連結的重要橋樑。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呂紹睿主任表示,「正確使用膝關節」應該是不分年齡的全民學習運動,未來將與資策會教研所發展適用於一般民眾的膝關節保健APP服務,發揮預防保健的功效,希望讓使用者透過簡單的「護膝三運動」學會如何正確鍛鍊肌力、增進膝關節靈活度,進而達成治療與預防的雙重功效。
膝關節健康促進網站:最專業的膝關節保健中心
膝關節健康促進網站提供的服務包含:(一)膝關節保健線上學習中心;(二)膝關節診療共同決策工具;(三)膝關節復健歷程查閱等三大主要功能。
膝關節保健線上學習中心,匯集了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多年的衛教文章與影片,以及病友經常提出的問題與解答,供會員學習保健膝關節的正確知識。
膝關節診療共同決策工具,則扮演醫病間的溝通橋樑,透過互動式的問卷系統,為患者量身打造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有效增進醫病溝通,提昇醫療品質。
至於膝關節復健歷程查閱,整合了「膝關節在宅復健APP」每日的復健紀錄,包括三項護膝運動的次數、以及各運動是否達到醫師預設的標準,例如動作維持時間與關節角度是否達標等資訊。呂紹睿表示,對於剛接受膝關節手術的病患,在初期的1至2個月,是最需要積極復健的黃金時期,大林慈濟醫院的個案管理師會將病患的個案管理系統與APP復健紀錄連結,以利進行深度追蹤。
以資訊科技補足個案管理斷鏈,帶動醫療數位轉型
資策會教研所蔡義昌所長表示,術後的個案管理相當重要,患者離開醫院之後,是否確實按照醫囑每日進行膝關節復健運動,醫師與個案管理師不易追蹤,是醫療服務中的斷鏈。
而「膝關節在宅復健APP」可詳實記錄病患復健歷程,並督促病患按時復健,醫師及個案管理師藉由「膝關節健康促進網站」與醫院的個案管理系統串接,透過數據分析系統精確掌握每位病患復健運動是否確實,除了有效建立醫、病、護的連結並補足醫療服務的斷鏈之外,更可節省個案管理師過往以電訪追蹤病患的時間,提升個案管理的效率。未來隨著年輕世代用戶的逐步成長,伴隨科技應用能力的普遍提升,醫療服務的數位轉型指日可待。
蔡義昌也表示,很榮幸與呂紹睿醫師共同長期合作研發膝關節健康促進服務系統,結合醫療專業與資訊科技的能量,共同帶動醫療服務的數位轉型。
膝關節健康促進網站:http://khpo.iiiedu.org.tw/zh/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