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農曆春節將屆,台灣製造業在今年大選過後,能否順利撐過這波傳統出口淡季,正吸引國內外媒體關注。尤其是伴隨著2023年國際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美國高利抗通膨政策以來,不僅引發國際總體經濟不佳,以及能源成本居高不下等多重挑戰,即使未來台灣製造業景氣有望觸底反彈,仍唯恐更加深缺電危機、電價成本居高不下的兩難困境。
|
彭博資訊指出,如今台電不穩定的財務狀況已威脅台灣潔淨能源雄心,引發了供電可能中斷的擔憂,傷害其作為全球最大晶片製造中心的吸引力 |
就在今年總統大選過後不久,根據彭博資訊近日報導,因為俄烏戰火造成全球能源緊縮,如今台電公司已預測2023年將再次出現巨額虧損,達到新台幣1,985億元、累計虧損達3,826億元;且今年預計也不會有多大改善,估計將再虧損1,887億元。
但在其維持低電價的政治壓力下,這家國營企業將無法將天然氣和煤炭的上漲成本,完全轉嫁給客戶;加上因為選擇全力押注於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還要求配合「設備本土化政策」,正持續增加資金成本和時程的需求。
彭博資訊指出,如今台電不穩定的財務狀況已威脅台灣潔淨能源雄心,引發了供電可能中斷的擔憂,傷害其作為全球最大晶片製造中心的吸引力;並延續自2022年台灣仍約有80%電力來自天然氣、煤炭及石油,重度倚賴進口的化石燃料,將增加在與中國大陸發生衝突或封鎖時,變得很脆弱。不僅在2022年亞洲發電廠的煤炭基準價格便飆升近160%,雖然2023年回吐了大部分漲幅,仍遠高於2019、2020年的水準。天然氣也有類似情況。
根據經濟部分析當前經濟趨勢指出,雖然如今面臨全球通膨趨緩,各國緊縮貨幣政策漸歇。惟受升息效應持續干擾消費與投資,加以美中競爭、極端氣候、地緣政治紛擾等負面因素,為經濟增添諸多不確定性,恐抑制全球經濟成長力道。根據國際預測機構S&P Global 1月15日最新預測,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2.3%,低於去年的2.7%。
台灣則受惠於AI等新興科技應用商機活絡,帶動伺服器、儲存媒體等出口增加,加上基期偏低,導致2023年12月出口年增11.8%。惟全球經濟仍受通膨及高利率影響,終端需求續疲,廠商投資動能保守,對訂單採先去庫存後生產的策略,導致台灣製造業者持續調節產能,12月份製造業生產指數年減4.19%。
隨著AI等新興科技應用商機活絡 以及供應鏈庫存逐步去化帶動拉貨需求,2023年12月出口上升至399億美元;復因基期偏低,年增率增加為11.8%。綜計2023年出口4, 325億美元、年減9.8%。展望今年受全球經濟受到升息遞延效應、美中科技爭端、地緣政治衝突等因素制約,成長力道仍屬平緩。
惟隨著世界商品貿易量動能回升,加以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資料中心、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商機持續擴展、終端產品晶片含量提升,台灣Q1出口可望延續自去年Q4走升態勢 。,加上台灣半導體產業具競爭優勢,有助維繫接單動能。
惟因2024年Q1為電子產業傳統淡季,加上升息遞延效應,美中貿易紛爭、地緣政治風險等不確定因素仍存,恐抑制外銷接單及國內生產動能,後續發展亟需持續關注。
無獨有偶的是,台電今日為反駁台灣媒體錯用數據來指責台電,漲電價又「不說實話」,而大動作揭露了2023年台電總售電度數為2330.4億度,較2022年的2367.6億度,減少約1.6%。其中,工業用戶售電量2023年為1,306.2億度,較2022年的1357.0億度,減少約3.7%,主因皆是自2022年9月起全球經濟受通膨及升息影響,終端需求開始走弱。
截至2023年底,經貿動能仍受通膨及高利率影響,終端需求續呈疲軟,廠商延緩投資;加上產業鏈持續調整庫存,抑低製造業生產表現。卻也間接坐實了原先媒體臆測去年台灣敢稱不缺電的主因,確實因「製造業接單及生產衰退救供電」的結論,也埋下未來若經濟「有幸」復甦時,將陷入缺電的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