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終端市場快速變化,競爭相當激烈。產業鏈上的合作與競爭狀況充滿博奕與猜疑,衝突也不斷上演,足見,面對風起雲湧的智慧型手機戰局,軟、硬體廠商所面臨的挑戰已不同於以往,商業模式與策略布局都必須積極因應調整。今日(12日),研究機構Gartner舉辦「消費科技市場趨勢論壇」,邀請副總裁Andrew Johnson、研究總監蔡惠芬與首席分析師呂俊寬,提出預測並深入討論,各廠商在後智慧手機時代中,如何從中創造商機,又如何調整戰略布局呢?
|
Gartner 副總裁Andrew Johnson、研究總監蔡惠芬與首席分析師呂俊寬。(圖片來源:Gartner) |
Gartner對2013年消費科技市場做了以下重點預測:一、至2016年,穿戴式電子裝置產值將上看100億美元,不僅如此,還會創造新的生態模式如行動付費或是醫療應用等,改變人們目前依賴手持裝置習慣。對此,Andrew Johnson秀出帶在手上的智慧手錶,表示未來穿戴式裝置將會結合資訊、醫療、健康等應用繼續成長。
第二項預測,App應用商店的營收將大幅成長,預計今年全球應用商店收入將成長62%,達250億美元,不僅如此,未來行動裝置上App的重要性將遠大於作業系統的重要性。Andrew Johnson說明,由於App能夠替行動裝置帶來更好的使用經驗,因此未來行動裝置的銷售將會和App息息相關。蔡惠芬說:「要選哪一個OS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廠商選擇哪一種生態模式!」
市場多元化、裝置多元化,如今已是確定的事實。2014年,智慧手機出貨量將達到顛峰,隨後,將呈現成長平緩。究竟,智慧手機是否已經過時了呢?
即使人們對自己的智慧手機不斷升級、換代,製造商也不對推出更高階的手機,但整體營收卻漸趨平緩,是否暗示了智慧手機已飽和的現象呢?對此,呂俊寬強調:「關於消費性電子產業,我們看到的狀況,就是『即使它有很好的前景,但整個盈餘依舊不停地下滑。』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對整體產業來說,不論是成長上或是創新上都容易受限,面臨的挑戰只會更大。他指出,其實就連智慧手機龍頭如三星與蘋果,都有面臨盈餘成長漸趨緩慢的問題。另外,中國手機市場即便低階智慧手機出貨量很高,但盈餘其實也相當低。
不過,蔡惠芬認為,廠商只要掌握三大關鍵,就能夠繼續維持市佔。也就是,裝置將隨時連線(link everywhere)、要發展新介面模式(interface)如手勢、眼球、語音控制等;以及獨特的娛樂內容和資訊提供,才能維持獲利。而這三大關鍵也將決定行動裝置App的導向,每一個廠商必須利用App的獨特性才能阻止裝置銷售下滑的速度。看來,全球智慧手機大廠歷經絢爛綻放後的下一關,可說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