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将穿戴式装置加以细分,手腕类应用像是手表或是手环是这一两年能见度相当高的终端产品,至于头戴式显示设备(产业界另有一称为近眼显示),在Google推出Google Glass之后,掀起了全球市场相当大的讨论热潮,但不论就产品数量或是金额方面,还是以手腕类的产品居于大宗,至于头戴式显示设备就落入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窘境。
|
TI DLP技术应用经理暨科技委员会委员赖升彦 |
尽管苹果推出了Apple Watch,不过,这两年来还是有厂商陆续推出其产品,头戴式显示设备并没有因此而消声匿迹。反而渐渐有愈来愈多的厂商开始投入此一领域。TI DLP技术应用经理暨科技委员会委员赖升彦便谈到,事实上,头戴式显示设备并不是一个新东西,早在好几年前就已经有类似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只不过到了现在,随着各类技术逐渐到位,他认为,头戴式显示设备才开始进入「萌芽期」。而TI目前也正与至少十家以上的客户,就头戴式显示设备进行合作开发。
赖升彦指出,不同的头戴式显示设备功能的取向不尽相同,以Google Glass为例,这类产品的规格需求,就不需要太高,但有些封闭型(眼睛无法看到外面的实际景象)产品,对于对比、亮度、广视角、延迟速度与虚拟现实功能等,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他也提到,用户体验是头戴式显示设备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当然,考虑到功耗与体积等,这也是系统设计业者所在乎的重点之一,但关键在于,整体的生态系统能否完整地建立?一旦生态系统到位,要普及就不是太大的问题,而TI对于任何一种类型的头戴式显示设备,也都持相当积极的态度,不会有所偏废。
至于如何面对市场上其他的竞争技术,赖升彦进一步强调,DLP的源自于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的镜面反射,由于反应速度够快,在面对低延迟速度的规格要求并不会有任何问题,再者,DLP可以动态调整反射光源的角度,藉此调整光源大小,所以在对比度的呈现上也相当优异,再加上TI DLP也在去年推出了相关的算法来满足客户的设计需求,整体来看,DLP技术仍有相当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