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装置议题持续在市场上发酵,尽管话题的热度够高,然而如何能将这样的热度,转化成为消费者愿意真正将穿戴式装置穿上身的助力,则仍有待考验。而这道鸿沟的存在,也代表了要将穿戴式装置推向市场,获得更高的普及率,将面临许多的挑战。UL亚太区事业发展经理陈立闵认为,目前穿戴式装置普及之途,主要会遇到以下四大挑战。
|
穿戴式装置设计应避免落入鸿沟,以免导致产品的失败。 |
实用性的疑惑
在消费者类型中的早期大众,属于实用主义者,并不会着迷于新科技,他们真正在意的是实用性,运用新科技必须能提高生产力。以智能手环为例,记录每天行走的步数、呼吸与心跳、换算得出的热量消耗等的「数据」,对实用主义者来说,尚未产生「有意义的信息并提供附加价值」。
美感的认同
穿戴装置就像衣服与装饰,就消费者心理层面来说,这是非常个人化的产品。产品设计除了必须实用之外,也必须注重美感,不能造成配戴者突兀的感觉。
充电问题
此外,目前的穿戴装置仍须克服「充电」的挑战,设计者在非常有限的产品空间中,必须同时放入高效能的运算处理器、网络连接功能、以及高密度的电力储存,在目前商业化可采用的技术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充电频率增加,往往会让早期大众望之却步。
操作接口的便利性
穿戴装置与用户目前的互动方式,仍须透过智能手机或平板计算机来沟通。除了操作装置的不便性之外,操作系统本身的接口设计以及算法对于数据的解读与呈现,对于早期大众来说,需要更便利与直觉的人机接口。
另就目前市场状况,面对这类新产品,大部分用户在购买时会倾向于向领导厂商采购,为的是稳定与可靠性。这也导致目前智能手表市场上,形成硬件与软件共生、大者恒大的趋势。
陈立闵说,由于早期采用者与早期大众的特性,以及对于技术产品的要求落差很大,穿戴式装置业者在产品设计上,应尽量避免落入这道鸿沟中,若无法完美衔接两种市场族群,将很可能落入产品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不仅将导致成长停滞,甚至难以跨入主流市场,因而导致产品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