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解供应压力 优胜奈米正研发稀土回收技术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19年07月02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4358】

美中贸易对峙再度引起了人们对於「稀土」议题的关注,这个被列为国家战略级的矿产资源其实并不怎麽稀奇,反而是已被广泛被运用在各种电子与工业用品上。而台湾的优胜奈米正在研发稀土的回收解决方案,将有??为稀土的供应链带来全新的气象。

/news/2019/07/02/2227031890S.jpg

所谓的稀土金属(Rare Earth Metals),是指元素周期表上第Ⅲ族??族元素??、??和镧系元素,共17种化学元素的合称,因此也被称为稀土元素。

稀土很亲民 消费性与工业领域可见足迹

然而,一般人多以为稀土是属於非常高阶和特殊应用场景才会使用的元素。但相反的,稀土其实与一般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许多的日常用品与工业应用中都可见其身影,例如液晶面板、雷射器材、染色玻璃、光学用品与萤光材料等,并不只局限在国防与航太的尖端领域里。

以??为例,它是制造永久磁铁(??磁铁)与扩音器产品所必要的金属元素,而永久磁铁则被广泛使用在各式的工业领域中,是属於非常基本的机电元件,包含当前火热的电动车的马达系统,都需要使用永久磁铁。

镧和镝同样也是稀土的一员,这两个元素分别是光学玻璃和磁性材料的重要成分,其中镝更是彩色印表机喷头的关键元素,是消费性电子市场的要角之一。

产量稀少 稀土开采直接破坏环境

由此可知,稀土并不是属於金字塔顶端的特殊物料,而是会牵动所有人、所有产业的重要原料。然而,稀土的产量却是十分局限,全球仅有非常少数的国家能够出产稀土元素,其中中国是最大的出囗国,主宰了世界的主要供应。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统计,2018全球稀土消耗约17万吨,其中中国是最大的生产和出囗国,供应世界总量的90%左右,一旦其供应不稳定或者价格有了大幅的波动,都将会波击所有产业。

另一方面,稀土虽普遍存在地壳中,但其开采与提炼的过程中,仍会使用大量的化学物质来进行开采与纯化,因此稀土的矿区经常都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的破坏,故除了中国之外,多个国家都选择不进行开采。

研发稀土回收技术 UW-170一次剥除可17种金属

然而,稀土的回收也是一个挑战,根据联合国的统计,目前稀土的回收利用率不到1%,几??完全仰赖开采来供应,对於生态与产业的永续将是一大威胁。

而观察到产业的需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国际环保贵金属剥除剂与整厂技术(Total solution)供应商优胜奈米(UWin Nanotech.),目前正在着手研发稀土的回收解决方案,企图解决稀土的供应压力。

优胜奈米总经理许景翔表示,尽管整体稀土的用量并不多,但对於各种产业稀土都扮演着极关键的角色,一旦短缺或成本上升,就会引发供应链的恐慌。因此优胜奈米长期以来就持续进行稀土回收解决方案的研发。目前优胜奈米已研发出UW-170稀土金属剥除药剂,该方案同样具备环保无毒的特性,能够快速的将稀土金属从废料中剥离出来。

许景翔指出,UW-170使用江西的稀土矿进行实际的测试,能够一次处理全部17种的稀土金属,其高效的溶出率减少了多道繁琐的制程,同时也减少药水的用量。

目前优胜奈米仍持续在稀土金属研发阶段,将持续推进UW-170对稀土金属的还原与纯化。让这些影响深度产业的资源能够被重复利用,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兼顾环境的保护,避免地球生态的破坏。

關鍵字: 稀土  冠軍麗娜 s。 
相关新闻
【东西讲座】2月10日 稀土与它们的科技和供应链!
优胜奈米在日本建置第一座电子废弃物湿式环保贵金属回收厂
亚洲资产携手优胜奈米 助巴布亚纽几内亚建立环保金矿采炼厂
优胜奈米扎根绿色化学减毒减废观念 赞助高中师生国际竞赛
推动环保采矿! 优胜奈米与菲律宾鑫业签署环保金矿提取技术授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掌握石墨回收与替代 化解电池断链危机
» SiC MOSFET:意法半导体克服产业挑战的颠覆性技术
» 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战 意法半导体的边缘AI永续发展策略
» 光通讯成长态势明确 讯号完整性一测定江山
» 分众显示与其控制技术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P6ASCBISTACUKV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