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东元推出虚拟电厂 打造永续智慧城市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24年03月19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2224】

面对近年来台湾积极推动能源转型与不稳定的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高,东元集团今(19)日於2024年台北智慧城市展以「迈向虚拟电厂时代.东元打造永续智慧城市」为主题,展出多项管理平台、解决方案、和节能设备。

东元於2023年新成立创储事业发展部门,积极投入太阳能案场与储能系统的建置维运,并且正与国际大厂合作建置光储合一案场,是台湾第一批光储案件之一
东元於2023年新成立创储事业发展部门,积极投入太阳能案场与储能系统的建置维运,并且正与国际大厂合作建置光储合一案场,是台湾第一批光储案件之一

其中由东元综合研究所最新研发的电力聚合服务平台,强调可提供用户「能源调度管理」、「用电行为分析」、「用电负载预测」、「时间电价管理」、「契约容量超约管理」和「电力交易代操服务」共6项服务,再透过资通讯技术进行电力调控,可解决客户电力缺囗并降低用电成本以增加收益。

「需量反应负载管理解决方案」,则是为用户提升电力的经济价值,同时达到强化电网韧性,形成供需双方的互利双赢。例如,尖峰耗电量大的商办大楼或是工厂,在与台电签定经常契约容量後,将可透过东元电力聚合服务平台的能源调度管理,为业者代操及监管契约容量、分析用电行为及订定最适合的用电需量;并预测负载用电,避免用电超过契约容量。

另针对固定营业的药妆店、办公室,倘若叁与了台电的自动需量反应服务,再搭配东元太阳能混合空调来调配用电来源,更可以加倍节省电费;加上东元的智慧空调系统节能健诊解决方案,也可以协助用户节能管理,既节省成本也减碳。

东元还举出3种情境,包括利用再生能源填补用电缺囗、储能系统对应台电需量反应及时间电价政策、发电预测,都是采用电力聚合服务平台後可以解决的困扰及问题:

由於2023年新成立创储事业发展部门,积极投入太阳能案场与储能系统的建置维运,储能系统已累积建置100MW、太阳能发电厂已建置20MW;并且透过EMS平台/工商业储能系统,正与国际大厂合作建置光储合一案场,是台湾首批光储案件之一。今年再推出新产品,将提供工商业者一体化储能系统100KW/ 215kWh,可以为工商业者削减尖峰负荷,也可用於紧急电源以提供断电时使用,降低市电需求,实现用户对於电费的管理。

至於东元空调暨智慧生活事业群也首度曝光新产品「太阳能混合/智慧空调系统(Solar Hybrid HVAC),采用新型高效率直流MPPT驱动器,符合宽电压DC供电,无须额外加装太阳能逆变器(PV Inverter),减少电源二次转换及维护成本,实现节能健诊解决方案。

太阳能混合空调可以将市电和太阳能交互使用,为用户节省更多电网电费。另外,因应商家和厂办的节能需求,东元的智慧空调系统节能健诊解决方案,提供节能一站式服务,磁悬浮冰水主机最高可节能42%以上,符合政府节能补助案,更进一步提高核案机会。

东元集团董事长邱纯枝认为:「目前虚拟电厂已成为未来稳定供电和提升用电效率的解方,东元电机近年持续投入再生能源、储能系统工程及管理平台,能协助工商业对应电价上涨、与台电对於需量反应契约等需求,为用电户规划需求面管理、创造经济价值,打造绿色永续的智慧城市。」

透过东元的各项需量反应负载管理解决方案和监控服务平台,契约用电户的「时间电价管理」、「超约管理」、「电费经济化管理」都可以获得最好的规划与监控,不但提升用电效率、将收益最大化,也可拥有更优化的用电品质、并且达到强化电网韧性的目的,共同为地球永续而努力。

關鍵字: 智能城市  东元 
相关新闻
高科大携手福兹堡应用科大共塑净零策略 实践行动方案永续未来
东元与臻鼎达成战略合作 深化节能减碳永续发展
东元将采用中钢产品 合攻印度电巴动力市场
东元南进印度在地市场 获5.5万套电巴动力系统订单
东元双主题进军食品展 力推智慧食品加工厂、HVAC&R全温域解决方案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感测器融合:增强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导航能力和安全性
» 生成式AI为制造业员工赋能
» IEK CQM估制造业2025年成长6.48%
» 智慧建筑的新力量:从智能化到绿色永续
» 实现AIoT生态系转型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91KE8TYEQSTACUK4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