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装置发展至现在,虽然是相当火红的题目,产业界对于穿戴式市场的看法仍然颇为分歧,但大致上可以确定的是,因应不同功能需求,在系统设计上所需要的组件性能也各有差异。尽管这是老生常谈的一般说法,但说到底,还是有个粗略的脉络可寻。
|
Silicon Lab资深应用经理刘斐中(摄影:姚嘉洋) |
Silicon Lab资深应用经理刘斐中引用产业分析机构的数据表示,2013年穿戴式装置的市场仅有80亿美金,但来到2017年,将会一口气达到200亿美金之多。这些产品包括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智能手环、手表与眼镜外,也包含了如耳机等之类的产品。而Silicon Lab的看法与众多大厂颇为一致,穿戴式装置的确算是物联网领域中的一环。就系统设计的诸多因素上,大致可分为:电池寿命、外型大小、功能性、无线链接、快速导入市场与成本等六大因素。
当然,这些因素,产业界都相当熟悉。然而,刘斐中针对电池寿命这一点特别指出,如果在所有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能省下更多的电力,我们能把这些省下的电力作什么?答案是传输更多的数据。会有这样的看法,原因在于,在数据传输量的提升之下,可以有效提升后续信息判读的正确性,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心。
而Silicon Lab对于ARM架构的MCU所对应的穿戴式终端,也与其他业者有一致的看法,基本上,M0+就是相当基本的穿戴式应用而且是没有显示屏幕的,而M3就是属于有屏幕,但屏幕小于以M4为主的穿戴式产品;至于M4就不用多说,不论是功能性或是屏幕大小皆是居于领先位置。而事实上,由于M4的运算能力相对较为突出,所以若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运算工作,而马上进入休眠模式,这也是一种降低功耗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