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技术大解密:为何DisplayPort与3D电视最速配?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10年03月16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6227】

目前包括电视、显示器与手机等产品,几乎只要有显示功能的装置,就会有厂商将之与3D显示进行结合。也因此大到3D电视、3D显示器、3D投影机、小到3D手机等装置,都成为目前市场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陆婉民说,DisplayPort是最适合3D显示应用的接口技术。
陆婉民说,DisplayPort是最适合3D显示应用的接口技术。

IDT视讯显示营运部门技术及市场总监陆婉民表示,3D视讯的应用,与带宽有绝对的关系。目前一般LCD显示器最高更新频率都是60Hz,而为了显示3D左右两眼切换的影像效果,显示器的更新频率必须达到120Hz,如此才能透过快门式眼镜看到每只眼睛各60Hz的影像。

陆婉民解释说,120Hz的画面更新频率,其数据量需要的是更大的数据传输带宽。如此庞大的数据量,若是依赖传统低电压差分讯号(LVDS)的方式来传送,最少需要4个Channel才足够,但如果使用DisplayPort接口来传送,则需要一个channel就够了,可大幅缩减缆线成本以及EMI干扰。

陆婉民也提到,从目前3D电视画面更新频率动辄240Hz的高速来看,LVDS需要用到8个channel,不仅走线困难,EMI干扰也将造成很大的问题。然而透过DisplayPort,却能简单解决这样的困扰。首先,DisplayPort采用数据编码方式,以及在更宽的频谱中进行随机RF发射能量展频,可降低干扰的讯号强度与无线干扰,也减少FCC一致性测试中的问题。此外,画素和数据频率信息是被编码于每条数据信道中,因此并不需要单独的频率线路。HDMI与DVI等接口则需要单独的频率线路,因而容易造成EMI干扰问题。最后,DisplayPort采用展频频率技术,能够进一步扩展RF频谱能量,降低有问题的频率突波。系统制造商可减少EMI屏蔽的材料成本,以及EMI所造成的产品上市延迟。

也因此,不久的将来,DisplayPort将快速普及至电视内部传输接口,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带宽大、缆线小、EMI干扰低。在未来240Hz的3D电视上,DisplayPort将是非常重要的接口。

而提到3D显示的普及,陆婉民则说,未来电视、PC、NB与手机上都会有3D显示功能。但消费者未必会购买,原因很简单,若先排除因为q影所带动的一波3D热潮,目前3D显示技术尚未成熟,观赏3D节目会导致晕眩不舒服的情况发生,且所需要额外配戴的3D眼镜,价格也不便宜。目前多数电视节目都不需要使用到3D功能,例如新闻节目等,以电视来说,只有观赏电影才有较大的3D需求,而PC与NB则也是仅有在电玩游戏上才较常使用3D功能。简单来说,3D产品目前最大问题在于装置整体价格太高、应用不足,因此市场普及的速度也势必受到影响。而且3D节目也必须在大尺寸的显示器上观赏才有意义,太小的屏幕其三维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如此大尺寸的显示器,不仅价格十分昂贵,客厅中也必须要有够大的空间才能摆放。

正因为存在着这些限制,陆婉民认为,目前炒得一头热的3D市场,究竟何时能真正普及到用户的客厅与PC上,恐怕时间还没这么快。

關鍵字: DisplayPort  IDT  陆婉民 
相关新闻
VESA:DisplayPort 2.1a版支援更长超高位元率(UHBR)讯号线
英特尔展示次世代Thunderbolt早期原形机 频宽达双向每秒80Gb
VESA发表DisplayPort 2.1规格 全面相容USB Type-C及USB4介面
VESA发布DisplayPort UHBR装置认证及UHBR讯号线认证
瑞萨电子收购IDT 强化嵌入式解决方案地位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STM32MP25系列MPU加速边缘AI应用发展 开启嵌入式智慧新时代
» STM32 MCU产品线再添新成员 STM32H7R/S与STM32U0各擅胜场
» STM32WBA系列推动物联网发展 多协定无线连接成效率关键
» 开启边缘智能新时代 ST引领AI开发潮流
» ST以MCU创新应用技术潮流 打造多元解决方案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A4ESM4ISTACUKE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