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高效能已经不再是PC计算机的专利,随着行动装置设备日新月异,高效能与高耗电两者之间的拉锯战也从没松懈过。要如何维持两者之间的平衡,可说是各家厂商争相研究的重要课题。工研院发表『超低电压芯片技术』,能够让未来许多电子产品之电源消耗大幅降低,甚至透过人体本身、环境能源捕捉就能发电,可达到兼顾开源、节流的解决方案,在不减低效能处理的情况下,还能保有长时间的电池续航力。未来还能够使用在物联网相关技术,在无需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仅使用本身电源或是热电转换技术就能够进行长时间监控或录像的应用。
|
工研院信息与通讯研究所所长吴诚文手持超低电压芯片 BigPic:700x500 |
工研院信息与通讯研究所所长吴诚文表示:『这次工研院整合中正大学、交通大学、台积电、晶心科技等技术资源与智能产权,发表超低功耗视讯录像系统芯片,同时建立超低电压系统芯片设计与验证流程。相较于传统系统单芯片工作于1.2V的电压,超低功耗视讯录像系统单芯片处理器与H.264影像压缩功能可在0.6V的低电压条件下运作,功耗仅为传统影像压缩芯片的四分之一,部分核心电路的最低工作电压甚至可以低至0.48V,适合应用于需要长时间录像的行车记录器、环境安全监控等』。
『超低电压芯片技术』包含完整的设计流与方法,以及多项低电压低功耗的电路模块(包括:静态内存、频率产生器、温度传感器、能量管理)属于高度技术整合的系统单芯片,是目前国际研发机构与设计大厂竞相发展的焦点。经由精密的电路设计,可达到节省耗能、产品更轻薄短小、转换与应用环境能源的功能,以及降低用电成本与环境保护。不过『超低电压芯片技术』同时也面临着需克服制程技术、温度、电压变异所衍生的问题以及成本相对昂贵的挑战。
而超低电压芯片技术同时也能够运用环境能源来进行发电,藉由热电原理(热能转换成电能)热电芯片能够利用人体所散发的热能,经由芯片放大转换成为电能,不但能善加使用人体体温的能量,也可节省原来的电源消耗。而『靠人体体温就能发电』的技术特点,也运用工研院自主开发的『最大功率点追踪技术』来提升能源转换率,最大功率追踪效率高达99.6%。
能有效利用热、光、压电等环境能量作为电量来源,达到双重节能的目标,随处可取的绿色能源能够解决电源取得不易或造成行动牵绊的问题。像是登山客配戴于头上的照明灯具、人们随身使用的手表或是智能型手持装置,或是心电图贴片等长时间侦测身体讯号的医疗电子产品,都是富有潜力的发展项目。低电压操作减少了对能源的需求,也让能源捕捉的观念与应用找到实际的应用契机。
目前工研院针对『超低电压芯片技术』已有多项专利布局(频率与温度传感器相关专利有6案13件;能源捕捉相关专利也有2案5件)预计能协助国内业者加速投入此领域产品开发,带来新蓝海商机。目前国外也已同步在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台湾要依靠纯粹代工是不可能提升薪资所得,所以工研院会持续协助产业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并与产业界合作积极运用此技术,加速开发出相关应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