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齡化、少子化時代來臨,加上慢性疾病的威脅,對於許多國家而言,逐年不斷攀升的醫療保健費用支出已經成為一大負擔,而行動技術正好能夠協助解決這些問題,過去侷限在醫院內的治療,在可攜式設備普及下,也逐漸轉移到個人身上。
|
/news/2014/05/05/1828002410S.jpg |
為此,Darrell West、Joshua Bleiberg等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學者提出四項行動醫療相關理念,包含行動設備將會降低地理障礙及收入差距,並提高醫療保健效率;政府應給予提供遠距診斷、治療或其他類型行動醫療的服務者補助;透過手機提醒病患或醫生醫療資訊如按時吃藥或醫生建議的劑量等,將提高病人的醫護品質;透過行動醫療設備收集的數據及分析將有助於決策者了解醫療保健的難題。
簡單來說,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許明暉認為,下一代的醫療保健將會走向四個方向,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參與感(Participation)、預防(Prevention)以及預測(Prediction),也就是醫療將會走向個人化,且必須要個人參與自己的健康保健,並藉由資料分析技術,提供預測讓個人做決策,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目標。
不過要有個人化的醫療不難,許明暉舉例,古代皇帝身旁的御醫就提供了非常個人化的醫療,但難的是,要為全台灣的人口量身打造個人化健康照護,並且是以低廉的價格。這也是為什麼儘管醫療健保費用逐年增加,但在全球仍有多數人沒有加入健保,為此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HealthCare.gov的計畫,要讓美國更多人民擁有健保保障。
雖該網站去年大當機引起不少撻伐,但最終投保人數多達7百萬人,超乎預估。許明暉表示,近來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全民覆蓋的概念,要讓全球七十億人口都有醫療保險。不過在有限的資源下要達成這樣的目標,他指出,唯有引進ICT技術,才能在有限的資源下發揮最大效益,另一方面,將ICT盡數引進醫療市場,其價值也將會比傳統的紅海市場有更高的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