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亞太地區太陽能商機主要驅動力來自於中國大陸與印度。對於太陽能主要生產地中國大陸與台灣而言,競爭較往日更加激烈。研究機構Gartner上週四(9/9)指出,PV大廠已開始投資鄰近市場不大、潛力卻十足的東南亞地區,加上未來太陽能產業鏈供需有失衡的可能性,台灣業者宜放緩腳步,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佈局。
Gartner研究副總裁Philip Koh表示,投資東南亞地區可以同時兼顧短期利多的中國市場以及長程看好的印度市場,其中,馬來西亞正是亮點所在。目前世界一線PV大廠如First Solar、Q-Cells、Sunpower、REC、Tokuyama在馬來西亞都已有實質投資,2-3年後會成為新的太陽能製造大國,恐對台灣於太陽能產業地位造成威脅。
Philip Koh並提出太陽能產業即將面對的重大問題:供需比例失衡。廠商幾乎家家擴產,但在歐洲政策轉變期間,未來需求在哪?仍是問號。2011年若各家產能全開,可達到20GW的供應量,但根據Gartner預估,明年全球需求僅16GW,供需差距極大。Philip Koh坦言對此現象十分憂心,若年底檢視Q4市況尚不明朗,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市場可能急轉直下。
過去太陽能產業上游擁料為王,喊水結凍;但Philip Koh表示,在供需關係改變之下,未來將漸漸走向下游系統廠坐大的趨勢。台灣太陽能廠商集中專注力於電池,雖然技術專精,但容易被材料商及系統商牽著鼻子走。
他並提示,產業發展進入一定的成熟度後,各國政府的補助將逐漸減少、要有能力吃下大規模訂單,大廠「大者恆大」的趨勢將更明顯。除了馬來西亞可能是台灣未來的勁敵之外,韓國韓華集團計劃在2020年之前大手筆投資6兆韓元擴張太陽能電池生產,將年度產量由3萬Kilowatts提高至400萬Kilowatts,更是直搗台灣太陽能產業的核心產品,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