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裝置發展至現在,雖然是相當火紅的題目,產業界對於穿戴式市場的看法仍然頗為分歧,但大致上可以確定的是,因應不同功能需求,在系統設計上所需要的元件性能也各有差異。儘管這是老生常談的一般說法,但說到底,還是有個粗略的脈絡可尋。
|
Silicon Lab資深應用經理劉斐中(攝影:姚嘉洋) |
Silicon Lab資深應用經理劉斐中引用產業分析機構的資料表示,2013年穿戴式裝置的市場僅有80億美金,但來到2017年,將會一口氣達到200億美金之多。這些產品包括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智慧手環、手錶與眼鏡外,也包含了如耳機等之類的產品。而Silicon Lab的看法與眾多大廠頗為一致,穿戴式裝置的確算是物聯網領域中的一環。就系統設計的諸多因素上,大致可分為:電池壽命、外型大小、功能性、無線連結、快速導入市場與成本等六大因素。
當然,這些因素,產業界都相當熟悉。然而,劉斐中針對電池壽命這一點特別指出,如果在所有因素都相同的情況下,能省下更多的電力,我們能把這些省下的電力作什麼?答案是傳輸更多的資料。會有這樣的看法,原因在於,在資料傳輸量的提升之下,可以有效提升後續資訊判讀的正確性,進一步提升消費者對於產品的信心。
而Silicon Lab對於ARM架構的MCU所對應的穿戴式終端,也與其他業者有一致的看法,基本上,M0+就是相當基本的穿戴式應用而且是沒有顯示螢幕的,而M3就是屬於有螢幕,但螢幕小於以M4為主的穿戴式產品;至於M4就不用多說,不論是功能性或是螢幕大小皆是居於領先位置。而事實上,由於M4的運算能力相對較為突出,所以若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運算工作,而馬上進入休眠模式,這也是一種降低功耗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