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為即將接替行動裝置下世代科技新潮流美譽的「穿戴式裝置」,自從Google發佈Google Glass智慧眼鏡以來,市場相關議題便未曾間斷,許多國際科技大廠也紛紛看好穿戴式裝置設備即將引爆的龐大商機,陸續表態且投入穿戴式相關設備研發的行列。
|
/news/2014/01/06/1348388800S.jpg |
與傳統個人電腦相比,穿戴式裝置除了要求與人的結合更為緊密,亦需透過全新的人機介面技術,來達到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高度契合。截至目前,由於目前穿戴式裝置仍處於技術養成階段,絕大多數的消費性穿戴式電子產品還是被設定為智慧型手機的周邊產品,主要在於「殺手級」應用服務尚未現身,短時間內仍無法吸引廣大使用者的目光投注。
對此,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張奇表示,由於智慧穿戴式裝置仍受限於體積以及電池容量不高,再加上,並未內建3G通訊模組,因此還是需要透過Wi-Fi熱點或藍牙(Bluetooth)來連結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才能聯結網路。短期內仍可定位為智慧型手機之延伸性產品,而非替代性產品,目前值得關注的產業發展關鍵,在於如何設計出專屬於穿戴式裝置的殺手級應用。
面對穿戴式裝置浪潮來勢洶洶,穿戴式裝置發展看似潛力無限,對此,彭茂榮表示,穿戴式裝置想要改變所有消費者使用行為,仍須一段時間技術養成,廠商們除了要跳脫傳統思維,不再以手機配件的邏輯去思考穿戴式裝置以外,還須發想如何做得比智慧手機的應用更為方便快捷,讓使用者產生依賴感,解決一個新的用戶體驗,並且能夠持續地得到用戶的應用,從而推動可穿戴式設備的普及。
此外,穿戴式裝置的設計樣式同樣相當重要,能夠結合時下知名的設計品牌,讓配戴者不僅僅是在使用時才進行配戴,而是平時也能夠當做個人隨身造型單品(手錶、手環、衣服、戒指),如此一來,才能讓使用者願意長期配戴,也更將吸引到更多的使用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