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穿戴產品定義,基本就在於穿戴產品本身可上網或搭配智慧裝置連線作業,來進行功能延伸連動、紀錄管理或存取雲端服務等。而常見的穿戴裝置四大類型包括:頭戴式(如智慧眼鏡,整合眼、口、耳三種感官,並具備穿透式或非穿透式顯示功能);配戴式(如手錶手環,可顯示簡單資訊,並以通知、提醒為主要功能,生理資訊偵測為輔助功能等);穿著式(如手套大衣,與衣服整合之電子紡織品);以及生物電子(如電子皮膚或電子器官,整合電子與生物學之技術產品)。
|
資策會智慧網通系統研究所林敬文組長指出,穿戴裝置的二大優勢分別為解放雙手、與貼身測量。 |
資策會智慧網通系統研究所林敬文組長指出,穿戴裝置的二大優勢分別為解放雙手、與貼身測量。不同於傳統ICT產品,穿戴式產品的二大利基分別為Hands Free與貼身測量,這讓使用者得以在活動中解放雙手,並進行貼身生理資訊測量等工作。事實上,目前穿戴式裝置仍屬於試水溫狀態,相關大廠則期待透過穿戴式裝置,來建立專屬的生態系統。
一般認為,穿戴式裝置的發展會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摸索期、停滯期與穩定成長期。在摸索期相關產品百花齊放,在2013至2015年會有一波因大量產業投入所造成之高成長,然高成長的原因是較低的基期數字,且大部分銷售並非來自ICT廠商所主攻的資訊與娛樂應用。到了停滯期則將進行整合與修正,在2016至2017,第一代穿戴產品終因未達市場需求而成長趨緩,市場成長進入停滯期,廠商開始重新思考真正符合需求之產品,並可能開始建立標準化共通性平台。到了穩定成長期,產品將開始成熟發展,2018年後,第二代穿戴式產品上市,市場進入穩定成長期,並於2020年後開始進入高速成長。
林敬文認為,資通訊產業在平板裝置興起後,快速顛覆傳統以PC為運算中心之思維,不僅PC出貨受影響,供應鏈也出現大幅變化。而智慧手持裝置的興起,也帶動白牌市場,智慧穿戴對於主晶片要求更低,晶片大廠市佔可望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