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全球電子資訊業的供需鏈中一直都是扮演著角色,發展資源上較為充裕,也讓電機相關系所學生相對較有發展新創的機會。然而,創業所需考量的重點並不是只有技術,而是要去發掘出哪一種需求才是使用者真正所需,看到市場真正的需求。Google、Facebook等跨國公司的成功背後都有著各自創業的故事,證明了年輕人同樣能夠do something,22K or more,決定在自己手裡。
|
台大副校長陳良基(圖/林鼎皓攝) |
以往台灣都是走代工模式,無法面對以及瞭解客戶真正需求,該如何改善長久以來的代工宿命,對此,陳良基表示,還是必須從教育層面切入,當時在台大推動創新創業學程時,就以美學教育為始,要求學生深刻思考產品與客戶的體驗關係,希望能跳脫台灣一貫的代工思維模式。
「大學把全國各地的學生招入校園,為的就是要開拓學生視野、授與學生更好的專業知識與能力,進而讓學生在畢業後能竭盡所學奉獻社會,」透過這份扶植創業的熱情以及抱負,陳良基並不希望學生耗費四年時間取得大學畢業文憑,只是為了找尋到一份工作。
在大學體系中,只要有學生是具有創業企圖心與想法者,學校就應該培養學生創業相關知能、協助學生有創業的機會,並在創業的教育訓練環節中,賦予有志創業的學生們能夠有真正動手實作演練的機會。
陳良基表示,台大每年有8000位學生應屆畢業,縱使當中只有幾十位畢業生選擇創業,「我仍然相信這些選擇創業的學生或許可能就是所謂的20/80理論的成功者,這些少數人將能夠為台灣多數人創造出未來的市場機會,憑藉著這一點可能,就值得我去推動創新創意平台計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