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106年7月人口統計數據估算:台灣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罹患失智症者佔7.94%,有輕微認知障礙(MCI)者佔18.36%,而大約每五位老年人在未來一年內惡化成失智症的機率高達10-54%,而現今65歲以上的老人中,每13人就已有1位是失智症患者,由於現代的坐式生活型態,這種族群在台灣人口中也逐漸擴大,年紀愈大,罹病的風險愈高,尤其是有失智症疾病家族史的人更不能輕忽,其預防及治療方式不外乎是飲食、運動及藥物。
|
成大教授蔡佳良表示,本研究同時結合行為、腦波與血液生化指標三種方法,交互驗證運動對老人認知功能退化的真正機制,突破醫藥治療上的瓶頸...(攝影/陳復霞) |
科技部政務次長許有進提及,高齡化社會不僅是台灣面臨的問題,人口老化趨勢是世界各國都避免不了的,全民健康對於各式競技及整體產業都會有影響,如何有效預防及減緩失智的問題成為各國的重要策略。
近年來,多家世界製藥龍頭對於失智症新藥的研發陷入治療無效或藥物開發須終止的瓶頸,目前失智症恐仍無藥可治癒,積極尋找有效預防與治療的替代方式是眾人努力的目標。國立成功大學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蔡佳良特聘教授,與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斯洛伐克國家科學院院士等進行雙邊國際合作計畫(三年期)。
該研究計畫有70多個輕微認知障礙的個案,蔡佳良表示,這次研究對象的年齡層約為50~80歲,主要以輕微認知障礙者為主,區分為有氧運動(如慢跑、腳踏車等)、肌力訓練與伸展操等組,進行連續4個月以上的運動,每週3次以上、每次30分鐘、強度達60至75%。分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有氧運動(心肺功能)的改善效果最佳,對於具有輕微認知障礙的老年人記憶力能有效改善其神經認知功能退化狀況,肌力訓練(肌肉適能)次之,伸展操成效有限,但前提是必須長期且規律的活動才有成效。此外,從血液分析中可見與失智症病理有關的神經滋養和血管增生因子、代謝發炎與不好的蛋白質指標能有效改善,研究可見失智症認知功能與身體適能的關聯性。
失智症患者主要是記憶力方面出現問題,但其日常生活也有注意力控制與作業任務轉換的認知障礙,研究發現球類運動(例如桌球、羽球或網球)比做有氧運動對於改善這方面的神經認知功能問題更有效,在於不同的運動型態會影響身體不同部位的機能。
此項研究能同時結合行為、腦波與血液生化指標三種方法,交互驗證運動對老人認知功能退化的真正機制,突破醫藥治療上的瓶頸,繼第一階段的輕微認知者研究成果之後,蔡佳良已爭取到科技部新的補助,將持續邁入下一階段研究實驗(三年期),進一步研究確診失智症患者,加上患者家人的共同參與,並且預計在處方部分加入AI運算功能,以及利用機器提醒實驗者適度的運動項目及力道,以期找出透過運動更有效預防或減緩,甚或治療失智症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