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科學,永續臺灣」,經由科普活動能夠打開眾人的新科技視野,可幫助年輕學子及早蓄積科學與科技知識,建立翻轉未來的能量。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合作舉辦「科學家的秘密基地」科普展覽,以三年為期,希望互動式的展覽成為年輕學子和民眾的橋樑,讓大眾從中學習基本的科學知識,認知科技以後更有感,對太空及工程科技增加興趣,進而投入研究及學習。
|
圖左起為科教館館長劉火欽、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簡任秘書魏仕哲、國科會科教國合處處長葉至誠、國研院院長林法正和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等人合影。(攝影:陳復霞) |
「科學家的秘密基地」位於科教館8樓東南側扇形展場,分為「實驗基地」、「探測基地」和「智慧基地」三區,每一區均包含兩大展示主題,實驗基地包括國震中心和儀科中心,國震中心透過手動模型可看到常面臨地震威脅的臺灣,依靠哪些隔減震技術來減少房屋可能遭遇的震損;在儀科中心,除了可以看到從玻璃胚料到光學元件一系列的製作工序,並可進一步認識光學儀器的結構。
接著是探測基地的海洋中心和太空中心,透過海圖可追尋海研船-「勵進研究船」的腳步,前往日本北沖繩海域或南海、遠赴太平洋板塊、跨越馬里亞納海溝等處,探索深海與發現海洋。目前勵進研究船已累積航行77,020海浬,相當於繞著地球赤道跑3.5圈的距離!
海洋之後,探測基地-太空中心安裝縮小型衛星地面接收站以及福爾摩沙一、二、三、五、七號等比例縮小的衛星模型,觀眾可化身地面接收站操控員執行演練,親手透過搖桿搖控地面接收站的天線盤面角度,對準高掛的福爾摩沙衛星,即可接收來自人造衛星的訊息。
智慧基地包括科政中心和國網中心,科政中心可透過多媒體互動遊戲,學習到「PRIDE政策研究指標資料庫」裡的豐富知識,瞭望全球情勢;國網中心有先進的AI超級電腦「台灣杉二號」的實體模型,並能夠讓觀眾觀察超級電腦如何組成,進一步認識超級電腦及生活上的應用。
國研院院長林法正表示,國研院的四大任務是「建構研發平台、支援學術研究、推動前瞻科技、培育科技人才」,其中「培育科技人才」過去以大學生及碩博士生為主要對象,協助他們進入科學研究領域;近年來國研院開始往下扎根,「幫助中小學生建立對科學的興趣,並培養科學素養」也非常重要,一旦培養中小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對於網路流傳的不實訊息就能夠有分辨的能力,國研院致力把尖端科技轉化為讓中小學生都能有基本認識的科普展覽與活動,以及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希望這場科普展覽能夠形成長遠的影響力。
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指出,太空中心於今年初改制轉型為「行政法人國家太空中心」(Taiwan Space Agency;TASA),負責提升國家太空科技研發能力,執行國家太空政策與計畫,推動太空活動、太空產業發展。培育太空科技人才與推廣太空科學普及教育是重要業務之一,而科普展覽是學生與一般大眾接觸太空科技的重要管道,本次與國研院及科教館合作,辦理為期三年的特展,推動太空科普教育,傳播太空知識,希望可以提供民眾正確的太空意識。
科教館館長劉火欽表示,科教館的目的在於基礎科學科普教育,加上科技發展成果和創新發展,以期將基礎科學和前端科技連結。這次三方攜手合作的「科學家的秘密基地」展覽為期三年,展品每半年將會進行更新,持續提供觀眾創新的國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