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商時報消息指出,今年台灣主機板產業面臨天災人禍的考驗,整個大環境架構朝筆記型電腦發展,桌上型電腦主機板頓時沒人愛。偏偏還碰上,零組件停產、吃緊,大陸水電供應緊縮,這都讓產能受到壓抑。原本以為會面臨無單可接的狀況,不過答案正好相反。
台灣廠商走的是正面思考路線,大家反而認為,這個狀況,可以讓產業找到了暫時不用再下殺的理由。台灣主機板產業經過過去兩年的大殺戮,一直在尋求喘息的空間。這波供給面的吃緊,確實可以勇敢的去拒絕一些沒有利潤的訂單,不再陷入無聊的價格戰。
其實四大主機板廠商是有理由不再繼續下殺售價的。第一,論經濟規模,四大廠商,甚至是華碩的副品牌華擎,每年主機板出貨量已超過千萬片,這在採購費用與生產成本上,差距其實已經非常小,基本上大家的起跑點並不會有太大差距。也就是說,沒有殺價求生存的壓力。
第二,產業現有產能剛好可符合需求,這也代表,產業在接單上是很有彈性的,目前只有華碩有擴張的計畫。第三,各主機板廠的新事業尚在萌芽,多處於賠錢階段,金母雞-主機板的毛利率應仍需維持一定水準,才能維持整體運轉。當然這也有另一個角度思考,在主機板產業陸續跨入系統代工業下,確實需要較大 的現金流量週轉,所以逼迫廠商必須殺價衝大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