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研究推估,目前台灣約有29萬名失智者,其中有85%的失智者居住在社區,並且多由家庭照顧。由於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響,今年自5月至8月間社區據點及相關設施活動都關閉與暫停使用,導致居家照護時間增加,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雖然居家環境是家人熟悉的地方,如有堆放雜物或室內環境過於老舊,暗藏危險及增加居家意外事件的風險。
|
「打造失智友善樂活屋5招」包括定位標誌、空間規劃、乾燥止滑、採光充足及提醒日期時間,若加上多元輔具加值,能讓居家環境更舒適自在和安全。 |
國民健康署自2018年起推動營造失智友善社區,促進失智者參與社會不脫節,提出「打造失智友善樂活屋5招」,這5招包括:1.定位標誌:讓高齡或失智者能夠自行定位找尋其方向,且提供對應的提示標誌(例如以穿戴式產品或感測裝置協助定位);2.空間規劃:住宅內的空間尺度及環境品質符合高齡或失智者之需求,安全到達目的區域,搭配無障礙的空間及設施,以利與家人或照顧者互動(例如加設智能設備);3.乾燥止滑:保持居家環境的地板乾燥或增貼止滑條以免滑倒(注重智慧建築的材料及產品);4.採光充足:室內採光宜充足,避免陰影或太強的光線(慎選燈具及光源設置);5.日期時間:懸掛時鐘及日曆,提醒其正確的日期與時間(或以智慧手機或智慧手錶設定提醒)。若以多元輔具加值協助,能夠更符合失智者的生活起居習慣,讓居家環境更舒適自在和安全。
此外,以輔助技術可以提升照護的成效與品質,廖慧燕建築師表示,藉由記憶、嗅覺及視覺等感官線索並融入提示標誌及簡易裝置,以減少環境中的障礙,便能輕鬆打造舒適有溫度的失智友善居家環境,亦可有效減緩高齡或失智者不安的情緒,並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為了因應失能失智人口增加衍生的長期照護需求,《長照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自2018年1月起實施「長期照顧給付及支付基準」,其中包括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的補助項目,除了透過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來提供需求者更加安全及適合的住家環境之外,期望在適當的輔助技術及科技工具,能夠讓長照需求者維持健康狀態,減緩身體退化及老化程度,持續日常作息及活動的品質。
如需更多輔具資源的相關資訊,請瀏覽網址:https://newrepat.sfaa.gov.tw/home/repat-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