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公佈的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有將近124萬人死於交通事故,同時也呼籲全球研發更具安全性的交通工具,而無人自動駕駛汽車則可謂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案之一,從而通過車載電腦的控制,避免風險事故的發生。工研院智慧車輛技術組組長江文書表示,由於大多數交通事故和傷亡都是由人為的錯誤引起的,使用無人駕駛的汽車不僅能夠有效減少交通事故,改善交通流量,更能提高燃油效率,除此之外,對於行動不便的身障人士(盲人、行動不便的中老年人)而言,解決交通工具問題將是最大的幫助。
|
/news/2013/10/16/2257083200S.jpg |
自動駕駛技術主要是由感測和控制兩大單元所組成,在現行汽車裡常見的車載雷達、攝影鏡頭以及衛星定位功能屬於感測單元,而自動停車、碰撞預警、車道偏離、路標辨識以及自動巡航等系統則是由控制單元構成。工研院智慧車輛技術組經理陳隆泰表示,汽車安全裝置可分為主動式安全與被動式安全,自動駕駛是屬於主動式,以Google自動駕駛汽車為例,當自動駕駛汽車在行駛時,除了會使用到攝影機、雷達感測器、雷射之外,並且也會一併分析解讀先前駕駛人於手動駕駛模式所記錄到的訊息資料庫。
為了能夠即時掃瞄汽車週遭環境,感測器扮演的是汽車眼睛的角色,能夠進一步瞭解車況、交通信號燈、保持車距以及即時準確回報行車資訊訊息功能,保障行車安全。工研院車載資通訊與控制系統組副組長李夏新表示,Google無人自動駕駛汽車在行駛期間,除了即時監看附近週遭的所有物體,亦會即時捕捉所有會動的物體之動態畫面。而安置於自動駕駛車頂與車頭上的雷射雷達裝置能夠偵測到行人、自行車及其他車輛,並在自動駕駛車與週遭的各種障礙之間,建立一個虛擬的緩衝區域,以便因應當發生碰撞導致雷達裝置受到干擾狀況時,駕駛人能夠切換回手動駕駛模式。
自動駕駛雖是未來汽車發展趨勢,除了在行車安全上持續強化之外,還必須顧及人類行車時的感官操作模式。陳隆泰表示,當處於自動駕駛模式時,坐在駕駛座上的駕駛人想要恢復手動駕駛模式,只需透過採煞車或是抓握方向盤等動作,電腦便會將駕駛權交還給駕駛人,目前已陸續開始有汽車製造商,針對不同的使用族群客製合適的自動行車情境模式,更趨人性化設計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