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台灣的工業發展史,代工為台灣建立「代工王國」的美名,然特定產業的毛利總是會因為成熟而逐漸遭到壓縮,出現「微利化」現象,因此部分為過去代工導向者,亦逐漸成立自身品牌。該如何建立MIT品牌?提及法國,即能聯想到名牌精品;論及德國,首屈一指的精密機械更是無與倫比。台灣除了代工之外,還能創造出哪一種台灣印象?
以法藍瓷為例,該公司早在三十多年前即由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走入ODM(Own Designing & Manufacturing),但其創辦人陳立恆在2006年的經濟日報上即指出,無論是OEM、ODM仍屬代工,市場、行銷與通路都不是操之在己,景氣好時影響不大,一旦景氣下滑時,客戶自然會將成本轉嫁到代工廠。為此,陳立恆毅然決然帶領法藍瓷邁入OBM(Own Branding & Manufacturing)模式,也就是將製造為主的經營,轉變為服務導向的經營,而此變革也讓公司有了更大的揮灑空間。
事實上,政府早在2006年即支持MIT的重要性,因此推動「品牌台灣」計劃,其「背景簡要」寫著:「…為使我國產品在市場上勝過中國貨,我們必須發展品牌來與他們的產品有所區隔。我國在製造環節上雖執牛耳,國際間知名品牌的產品也不乏委由台商生產製造,但在產業價值鏈中所獲的利潤較為有限,為協助台商爭取品牌行銷的高利潤,發展『國際品牌』是我國經濟是否能更上一層樓的重要關鍵。」
近幾年來,台灣電子代工業經營困難,更突顯由代工轉向發展自身品牌的重要性。對於往轉型中發展的台灣企業而言,還需要更多時間累積消費者的品牌認同,假以時日必定會在國際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