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LTE和LTE Advanced(第四代蜂巢式行動通訊系統)才正開始廣泛部署,然而下一代5G標準的制定工作卻已經緊鑼密鼓的展開。在今天,不論是工作或娛樂,人們都少不了行動設備,以便透過螢幕尺寸各不相同的智慧型手機或其他裝置,隨時存取串流媒體服務,以及個人的內容。在這個高度社群化的社會中,人們希望一天24小時,一週7天,隨時都掛在網上。人們也希望能夠與散佈在不同地方的朋友、同事和客戶分享照片、影片、與資料等。
|
無縫連接亦即在各種行動裝置間平順地傳遞應用軟體的能力,例如在平板電腦、手機、家庭娛樂中心之間,不中斷地傳遞網路內容。 |
另外,人們不想購買一些不需要的應用軟體。相反的,他們會想要在需要處理資料時租賃相關的應用軟體。這是真正的「雲端運算」的概念,而不僅只是雲端儲存。雲端運算幾乎完全依賴於高速連接。
展望未來第五代或5G行動網路,高速連接的需求會更為迫切。如果想要隨時隨地存取和分享所有的「事物」,人們便需要繼續拓展網路連線版圖:除了提供簡單的語音和數據服務外,還需要實現「無時無刻、連所未連」的願景。
提供語音服務以外的更多服務
在 20 世紀,網路業者依據丹麥數學家和工程師AK Erlang(1878-1929)的理論來進行網路規劃,亦即預測電信網路必須支援的最多同時連線用戶數。如果網路只是用來傳遞語音訊務,那麼行動網路也可以採用相同的原則來規劃:在用戶數眾多的「熱點」地區使用小型細胞,其容量一下就不足。
今天,行動網路和固網的數據服務需求均節節攀升,因此網路配置的規則有需要重新制定。數據服務採非連續性傳送機制。這種封包式而非電路交換式服務讓更多用戶得以共享相同的資源,不過轉送資料的流程變得更加複雜。
有三種廣為採用的傳輸機制已然問世:有線數據服務介面規格(DOCSIS)數據機,使用現有的有線電視基礎設施;非對稱式數位用戶纜線(ADSL)數據機,使用固網銅纜,以及第三和第四代容量更大的蜂巢式網路(又名行動寬頻網路)。
行動網路技術和系統規格的快速進展,帶來了更高的細胞容量和資料傳輸速率的提昇。而資料傳輸速率的提昇,需要有更強運算能力的配合。此外,更好的元件,特別性能更出色的數位接收器,有助於增加調變密度。近來,最新的行動網路標準規範中新增了演進數據封包核心網(EPC)。這個簡化的全封包網路架構專為改善資料傳輸速率和網路延遲而設計,讓核心行動網路能夠與固網架構相比擬。固網藉由將光纜延伸到本地分支網路來支援高速、大量的數據傳送服務。銅纜已經變成「最後一碼」,而不是「最後一哩」媒介,而光纖到路邊(或「光纖到機櫃」)和光纖到府網路,提供高畫質視訊串流等需要大量頻寬的服務,所需的高速寬頻連接。
然而,這些改進讓行動網路業者面臨了「雞和蛋」的難題:需要提供的資料容量越來越大、更複雜且需要更多資料的設備數量越來越多,而且使用者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嚴格。最新的要求是「無縫連接」,亦即在各種行動裝置間平順地傳遞應用軟體的能力,例如在平板電腦、手機、家庭娛樂中心之間,不中斷地傳遞網路內容。要滿足上述要求,使用者需透過WiFi熱點、手機和話機等多個網路存取和控制網路內容。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不只是技術挑戰,隨之而來的計費機制更需要大量的漫遊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