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行动装置已经融入人们生活之后,消费者已习惯行动装置所带来的便利性,并将这样的特点带入其他电子产业中,包括医疗设备。随着医疗观念逐渐改变,由过去只能到医院检查的看病方式转为家庭化、个人化的保健照护,越来越多医疗设备开始转向可携式,小型化更成为设计关键,家用便携的医疗设备发展更为迅速。
|
mHealth智能医疗可携再进化技术研讨会,讲师包舜华博士。 BigPic:800x534 |
在本次「mHealth智能医疗可携再进化技术研讨会」技术论坛中,将邀请学者及业界专家,分别从产业趋势、关键技术、台海两地市场和极具开发商机的设备案例探讨等面向,一一切入介绍。以下为研讨会活动内容精采实纪。
针对台湾目前医材厂商生态状况,工业技术研究院包舜华博士表示,台湾医材厂商的营运以制造为主,海外布局则以建立营销据点或是制造工厂为主。
而这当中则有七成的厂商选择将海外生产制造中心设立在中国大陆,只有一成左右设立在东南亚(越南)。至于海外营销据点布局方面,中国大陆所占的比重最大(约67%)、美国(约33%)、澳洲(13%)。虽然台湾医材厂商相较于其他国家医材厂商在技术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根据IEK 2009~2010年台湾医疗器材普查结果报告发现,即便台湾医材厂商近9成都是自行研发医疗器材,但却有出现高达7成以上的厂商所聘雇的研发人才比例低于20%的情况,如此一来,台湾一直以来保有的技术优势,却在面对中国医材厂商的竞争下逐年下降。
反观中国在基础医材方面的发展,生理检测器材技术上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例如体重计、听诊器、血压测量仪、体温计等,出口值都远大于进口值,而在生理监测装置中,病人监护仪由于技术复杂度相对较低,因此中国大陆境内生产厂商较多,其中又以深圳为做大聚集生产地,这几年更转以国外市场为主要发展方向。
虽然台湾电子产业成熟以及基础医材技术不差,但却无法满足基本的内需。主要的问题落在台湾的研发能力投入比重过低,又都是以电子代工的传统思维模式来经营医材产品。相对的,中国的制造质量虽差,但却能满足中国境内内需的同时还能逆势出口。中国市场与厂商崛起太快,使得故步自封的台湾医材厂商难以适应。
因此想要在mHealth产业获得致胜的入场券,包舜华表示,由于台湾厂商的思维总是认为先有订单再说,不然就是尽可能不做医疗法规规范的产品。台湾医材厂商想要将医疗器材卖到国外,除了必须开拓内需市场之外,还必须根植于现有的医疗器材实力,并且将学术界以及政府两方资源进行整合,方能有一番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