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台湾的产学落差一直为人诟病,尤其是在取得博士後所进行的研究,常是为了教职升等和论文积分,在实际的产业应用上并无太多的成果,更遗憾的,是未能充分发挥这些博士人才的优势,其实甚为可惜。而科技部长期投入经费用以培育人才与支持研究专案,近期已逐渐展现成果,为台湾未来的产业创新奠下了成长的基石。
今年2月号的《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期刊,刊登了一篇关於「磁阻式随机存取记忆体(MRAM)」的研究论文,而该论文是由台湾清华大学赖志煌教授与林秀豪教授所带领的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成功以自旋流操控铁磁,打破了MRAM无需加热就可自由改变磁性的瓶颈。
这项研究就是由科技部所长期支持,而其成果对台湾的记忆体产业发展将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不仅因其理论的存取速度接近SRAM,同时也具备非挥发性特性,且功耗远低於DRAM,未来在嵌入式记忆体应用有极大的市场潜力。也因此,科技部已将此成果连结到目前正在执行的AI专案里的「半导体射月计画」中,希??能为台湾的AI产业带来助益。
上述这个例子当然是很成功的少数,但推进台湾的博士级人才进入产业和学研界,正是科技部目前全力在推动的事务之一,目标就是要增加和放大这些「成功的少数」,使之能成为推动台湾产业和经济的引擎。
其中一个名为「RAISE」的计画(重点产业高阶人才培训与就业计画),就是以培训博士人才并引导他们进入产业所设计。去年第一期共培训了357名博士,并成功引导265人进入产业;今年迈入第二期,预计培训369名博士,并将扩大培训范畴,增加了Fintech和智慧交通等领域。
而在活化科研人才方面,科技部也自106年9月起推动「年轻学者养成计画」,其中包括「爱因斯坦培植计画」及「哥伦布计画」两类,目标是要鼓励台湾三十多岁的博士人才能够勇於连结国际并投入创新,为台湾的科技发展注入更多的新血。
依据教育部的统计,台湾每年约有3万多人就读博士,并约3~4,000人取得博士的学位。单就数字看,在国际上是属於前段班的水准,但如何将这些人才转化为国家实力,则是目前台湾学界与产业界的一大挑战,而科技部近期的诸多措施,已看出有发挥了初期的转换成果,我们更期待这些成果能持续发酵,因为唯有更多的博士人才投入科技研究,台湾的产业创新才能有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