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米手机不是高阶手机,或者说小米科技能找一家手机公司来合作生产,那现在出现的这些问题,可能就不是问题了。
|
/news/2012/03/15/1728420630.jpg |
2. 软硬整合或软硬结合?
这个问题,正是仕橙技术总监常提到的,台湾硬件厂想做软硬整合却做不好,应该调整策略去与软件业者结合,建立伙伴关系才是正确的方向。小米看来也面临同样的思维困境,不同的是想以软件公司来自行整合硬件。
在中国,腾讯及阿里巴巴两家软件公司,也尝试进入手机市场,但选择的是合作的路,其中腾讯与华为合作推出HIQQ手机,阿里巴巴则与天宇合作推出阿里云手机。这两家软件公司的资金都比小米雄厚许多,但也不敢轻易跳下来一手统包所有的手机开发工作。
3. 手机产业的资本门坎
资金不够雄厚是小米的另一个瓶颈。要玩手机是一个非常烧钱的产业,一款手机从开发到上市,没人能保证一定成功,而一次的失败,往往得烧掉数千万美金。根据数据,小米科技的资本额约4100美元左右,一方面很容易就烧光了,另一方面则是不易让代工厂或零组件厂放心出货。
根据MIC的分析,目前手机业者接单惯例,为摊平新平台的测试成本及部分初期成本,10万台是最基本的保证订单要求,而考虑小米的资本额,业者可能要求现金交易,这会造成资金调度上的很大压力。
4. 能否走出中国?
再谈一个问题,就是小米手机能否走出中国市场。当然,前提是小米手机在中国成功站了起来。目前看起来,中国本土的白牌或山塞手机,普遍有硬件规格不高、软件功能不强的问题,低价诉求的小米手机,在规格上则能填补这个空缺,确实有其立足的机会。
不过,若想跨出中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除了品牌通路的建立外,最大的瓶颈将是专利问题,其次会面对Qualcomm要求的芯片授权使用费。目前卖得好的Android手机,在全球皆面临Apple、微软等专利诉讼及专利支付议题,小米手机若成长壮大,也难回避这些问题。
5. 网络获利模式可行?
最后,则是小米手机的获利模式。以小米手机的高规格,其成本自然不输其他高阶手机,因量仍小,零组件的取得成本只会更高,总体成本自然也就更高。据MIC的分析,以小米1999RMB(约USB$310)的订价,其出货成本应高出USB$270美元。因此其毛利预估仅有5% – 10%。
仅管小米科技打算透过网络营销,以降低成本,但更重要的是后续的获利模式。以小米其他两大产品:MIUI及米聊来看,似乎仍不足以支撑其近期的获利需求。在此情况下,雷军想靠网络获利的算盘,很值得观察。(作者:Owen Ou)
(本文经
仕橙部落同意转载到CTimes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