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因2012年的平交道车祸事件,因行政院铨叙部对当时殉难的太鲁阁号驾驶蔡崇辉抚恤资格认定不同,引起各界关注,也让台湾轨道交通的安全问题再次受到瞩目,该事件撞出了台铁在紧急处置仍依靠「人为」的现况专家认为,整合现有的障碍物侦测与影像辨识系统,加上列车自动防护机制,透过自动化设备进行安全预警,将有助于解决平交道安全的大问题。
|
/news/2014/02/07/1536464730S.jpg |
目前现有的平交道防护设备,包括平交道号志、闪红灯、警示铃、遮断器,以及上下行列车指示号志等,基本上仅能警告用路人,而无法防止各种闯入与临停的事件发生。
专家指出,交通工程中为了减少轨道交通事故有3个E必须注意,这包括教育倡导(Education)、取缔罚款(Enforcement)与工程改善(Engineering),但台湾通常于将焦点放在前两个E,这其中代表的一个是前端的长期事前预防,另一方面则是事后的究责,像是台铁花了1亿8,000万在全线平交道加装录像监视器,作为闯越平交道的举证裁罚依据即属第二个E。
然而,在第三个E上,却似乎少有着墨。对于最能于当下有效避免危机,并能减少事故发生的「工程改善」作为,其实是相对缺乏的。
目前,相关单位仅将问题单方面的归咎责任于「违规擅闯」的驾驶,加重其罚款与赔偿的额度,当然这的确是现况成本最低的方式,但绝对无法避免下一次的悲剧,也无法产生实质的功效。
这样的机制,或许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专家指出,台湾在自动化设备发展上,以达到一定的水平,如果可以透过现有的技术,加值到安全监控设施上,相信会有相当的成效。
半还是停留漫画或电影上,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为数不多,机器人确实已开始走入人群,在2005年日本的爱知博览会上,展出几可乱真的接待机器人就让访客叹为观止,在2005年9月,日本富士通的「enon」开始针对特定族群发售,又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在机器人工业的确是走在全球尖端,至于包括台湾在内的全球其他国家,对机器人都还处于研发阶段,要做到像日本将之商品化的阶段,恐怕还要一段不算短的时间。
然而这里所指「无法商品化」的机器人为娱乐或服务型机器人,对于工业用的生产设备机器人,不只日本,其他工业较先进的国家,如美、德等,都早已有精密的自动机械设备、机械手臂等泛机器人概念产品问世,包括台湾在内的制造大厂都早以采用。
在制程设备所使用的机器人设备,对于可靠度与强固性要求相当深,由于自动化制程为一条鞭方式,从原料、半成品到成品都在同一条在线,如果因为其中某一生产设备故障,造成的损失往往不仅止于该设备负责的部分,还有可能因停工而造成其他半成品失效必须报废,这还不算从停工到完全修复的时间成本,此外制程设备的另一特点在于精确性,在科技已进入奈米阶段的今天,设备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几毫米甚或微米的误失,都可能造成质量上的不良,这些都是在工业机器人采购时,企业一再要求之处。
而可靠度与精确度也是台湾设备业者一直无法切入市场的原因,尽管台湾科技产业如此发达,但在生产设备却仰赖国外甚深,为此经济部甚至还召开过多次会议,希望将生产设备的对外采购数量降低,让台湾厂商采用本土产品,只是效果一直不大,原因在于台湾生产设备业者虽然自认于本身产品质量不逊于外商,但对制造业者来说,生产设备事关企业营运大计,不能轻易出差错,因此就算再贵,他们也不愿打破台湾业者口中的「品牌迷思」,对他们来说,「品牌就是保障」,更何况生产设备品牌还牵涉到保险投保金额的多寡。
虽然台湾设备厂商迟迟无法切入生产设备市场,但这只是非战之罪,过错不在产品本身,在服务型机器人开始走红后,台湾设备业者可以将眼光转往这块高附加毛利的市场,服务型机器人技术源自于工业技术,但其精准度不需如工业等级机械设备高,无论是感测、判断、动作等,其误差值对做惯工业等级的台湾设备厂商而言,都可轻易掌握,而目前机器人产业正处萌芽阶段,如果台湾设备业者能掌握住这股先机尽早切入,将可取得有利位置,有助于未来发展。